京沪两会设定“人口天花板”:未来五年上限分别为2300万、2500万
正在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均明确提出严控人口总量。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22日说,北京在2020年的人口上限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上海市市长杨雄24日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坚持综合施策,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500万以内。
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告诉记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速度较快,大量的人口向这些资源回报率高的大城市集聚。但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人口涌入的速度太快,有限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承受,导致了目前的“大城市病”。
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力指出,需要加快推动京津冀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证产业疏解的同时,能够真正带动人口疏解。
上海:距人口红线或仅75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北京曾多次设置人口调控红线,但多次被突破。2004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但是,到2009年底,北京人口规模已达1860万。
目前,北京市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底北京常住人口2170.5万人。据上海市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425万人。
但与过去相比,“十二五”期间北京人口控制总体取得了一定成效。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1月22日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由5%回落到2%,常住人口比“十一五”期间年均少增加43.1万人。
在北京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闫满成看来,去年首都人口控制目标实现情况总体还是不错的。2015年常住人口2170.5万人,和2014年比增加了18.9万人,在控制的指标之内。
但他同时表示,2015年首都常住人口的增长也是历年来最低的一年,但是压力还是很大,每年进京人口超过10万,去年是11.5万。
王安顺进一步表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
控制中心城人口过快增长,是北京人口调控的重点。数据显示,北京71%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从业人员,都集中在中心城区。
为此,北京市提出核心城区将继续强化人口规模调控。西城区2016年将确保常住人口规模比去年下降约3%,降至130.1万左右;东城区2016年将通过拆除4.5万平米违法建设,大幅压缩职高招生计划,协助推动市属医院疏解。
“未来将按照城市核心区、城市郊区、京津冀地区三个层次,对产业和功能进行空间调整疏解。”1月22日,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在北京“两会”上表示。
北京:以产业疏解促人口疏解
守住“十三五”人口规模的底线,上海的主要办法为,通过调整落后产能,合理控制就业年龄段人口;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疏导非就业人口;加强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控无序流动人口;控制建筑总量过快增长,抑制人口过度涌入。
此外,上海明确2020年建设用地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红线,比原来的规划目标减少41平方公里。
而于北京而言,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的疏解是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这在目前已有较大进展。譬如,2015年,已有326家污染企业、150家低端市场从北京退出。
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今年北京将再关停300家污染企业;在老城重组方面,“十三五”期间东、西城将疏解33万人口;在行政副中心建设方面,规划的与中心城相连的多条道路将加快建设。
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力指出,北京向天津、河北进行产业疏解后,要考虑到有没有真正意义上也带动人口的疏解。
譬如,尽管首钢从北京迁至河北,但是每周的周六日员工又从河北回到北京,周一再继续前往河北,还有班车来回接送,实际上并未完成人口的疏解。
对此,马力表示,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并非只是产业疏解的问题,目前京津冀三地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造成了人口的很难疏解。“公共服务方面,不仅是硬件要配套,最关键的是软件。”
譬如,医疗资源方面,河北总人口是北京的3倍多,但河北的三级医院比北京还少7家,特别是优质资源相对较少。据统计,北京三级医院的外地患者中河北患者最多,占1/4。此外,河北的社会保障水平比北京低不少。
马力表示,目前京津冀三地医保上也需要加快推进京津冀医保系统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