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列为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先后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去“僵尸企业”成为河北、广东、浙江、内蒙古、甘肃等近20个省份的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多个地方将清理“僵尸企业”,视作去产能的“牛鼻子”,以实现经济的除旧立新。
处置方法:停输血、摸底数、抓重点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不赚钱、高负债、吃补贴,靠吸食社会资源度日的企业。“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与地方或明或暗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对此,甘肃省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计划经济惯性思维仍然影响较大,市场取向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还远远没有到位,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根除,必须真正确立市场经济意识,把应该淘汰的过剩产业和“僵尸企业”坚决淘汰掉。
在今年的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内蒙古政协委员、包头市副市长安润生建议,各级政府应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的保护,司法部门要依法给企业的市场化破产创造条件,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出台落实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
除了下定决心,摸清底数也很重要。山东省之前的调研显示,各市报上来的“僵尸企业”有448家,其中80%已经停产。甘肃省统计显示,有110余户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负债超过1500亿元。
结合地方情况,各地还确定了处置工作的主攻方向。河北省提出,通过清理“僵尸企业”等措施,年内压减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800万吨、水泥150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量箱。山东省提出,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有色、轮胎和地炼等八大行业去产能。
关键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清理“僵尸企业”,知易行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是两个最关键的问题。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按规定对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以及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
“争取中央专项奖补资金,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领域无竞争力企业。”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业内人士指出,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要对个别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可能出现的集中下岗和财政支出困难,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应对之策。
除了政府支持,清理“僵尸企业”还可以借用市场的力量。甘肃省政协委员杨小燕建议,民营企业可通过投资参股对“僵尸企业”进行改造,也可承包租赁或委托经营“僵尸企业”,实现民资、国资的双赢。
清理“僵尸企业”会给就业带来多大的影响,下岗职工如何安置,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对失业人员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给予再就业帮扶。
在多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明确表示要“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原主任李春洪说,清理“僵尸企业”,不是把所有债务让政府来背,政府应该做的是组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这才是政府责任。
应对冲击:增长区间替代具体数字目标
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必然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一些冲击。“去产能不仅是企业本身难,对政府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浙江省人大代表王茂法指出。
对此,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以更加灵活的经济增长区间替代具体的数字目标,成为部分区域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提法。上海市表示,今年将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
清理“僵尸企业”造成的短痛,最终可以换来经济质量提高的长期利好。“市场出清后,原来僵尸企业占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信贷等,都可以在政府引导下流向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的除旧立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