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1亿人在城镇落户。
如何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广大农民工进城以后靠什么生活?我国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未来如何发展?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是今年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徐林表示,为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有关部门将拓宽落户通道,督促各个地区特别是主要城市,即外来人口聚集地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宽松的户口迁移政策。
目前,很多城市虽然放开了落户政策,但只放开了对本地的落户政策。比如,广东对本省的农民工进城落户条件放得更宽,但是对外地农民工落户就相对严一些。
“这个现象在很多地方农民工落户的政策制定上十分普遍。在户籍人口落户方面不应该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歧视。”徐林说。
今年,我国还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徐林表示,即便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仍然有2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得到就业和居住所在地的户口。
“这部分人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基于居住证制度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徐林说,设定居住证制度的重要前提是不能设前提条件,否则就和户籍制度没有什么区别了。拥有居住证,应该基于居住证享受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随着居民在一个地方持有居住证的时间越长,其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与户籍人口的差距应逐步缩小。
“通过这样的安排,到了某个时段以后,居住证和户籍制度之间就没有什么差别,那时候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最终可以让位于居住证制度,这是制度上的设想。”徐林说。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有人担心,农业转移人口到城市后,靠什么生活。
“这个顾虑没有必要。”徐林说,我国农民工进城并非盲目流动。一般来说,他们决定到某个地方去之前,都多少有一些线索,知道有就业机会。
徐林说,政府应该为农民的进城就业提供更多便利条件。例如,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服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为劳动力输出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今年,政府已经计划为2100万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让他们有更多就业选择。
在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方面,徐林说,有的城镇人口规模达到六七十万人,但还是叫镇。这些城镇的管理有“小马拉大车”的感觉,不利于小城镇进一步发展。
徐林表示,目前,需要在制度上为这些镇成为新的中小城市提供支撑。2016年,我国将加快出台设市标准,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合理地设置为城市。同时,完善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加快拓展特大镇的一些功能,下放一些事权、扩大一些财权、改革一些人事权,使得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的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适应特大镇发展的需要。政府必须改善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向,使得中小城市在公共服务水平、公共设施的保障能力方面缩小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