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精确定位财政职能作用的发力点和扶持面,加大财政职能发挥和政策制度落实、提高资金筹集保障作用,按照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大力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内在质量。
一、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贯彻转型升级发展战略要求,不断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及时制定、调整和完善财政支持企业发展政策,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淮安市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淮安市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园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淮安市商务流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淮安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促进形成了产业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工业园区扶持、商务流通发展等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二、优化支农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化项目、突出抓好“4+1”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一圈两带多片区”农业产业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整合,着力构建上下联动的整合机制。主攻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环节,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米袋子”、“菜篮子”等工程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015年,安排高效农业园区扶持资金2000万元,打造农业园区精品工程。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专项扶持资金245万元,推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整合资金500万元大力培育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与全市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今年,围绕“现代、特色、高效”目标,以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设立5000万元的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资金采取直接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支持方式。支持项目体现求精求特、求大求强,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科技含量,以形成鲜明的政策支持导向,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
三、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壮大
主动落实各项惠企扶持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近3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5亿元。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促进形成以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类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医药及健康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4+2”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扩大商务流通产业发展扶持规模,促进实体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商务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积极运用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企业信贷投放,科学运用定向融资担保方式为重点成长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2亿元,放大倍数达6.05倍。设立工业企业应急过桥资金,为全市企业提供应急转贷资金31.01亿元,切实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四、创新引导机制,激活科技、文化、金融产业活力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安排市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支持43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发展,撬动社会资本近11亿元,今年预算增加1000万元,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加强文化金融合作,推动成立苏北首批两家文化银行,建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作为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由文广新局开设了专项风险补偿资金账户并各存入5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专门用于补偿文化银行发放贷款时的损失。在金融发展方面,2015年安排专项奖励资金400万元,开展金融信贷投入考核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设立2000万元“淮安市科技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市财政、市科技局和市农业银行签订科技贷款合作协议,通过对科技企业承担贷款有限代偿责任的方式,按照风险专项资金额度放大10倍发放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目前已经发放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9800万元。设立市级农村金融专项奖补资金350万元,用于对新设立农村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的奖励,鼓励商业银行在乡镇新设立营业网点。
五、主动积极作为,提升财政服务效能
建立健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工作机制,创建“1+1”定点服务企业模式,局党组成员每人挂钩一户重点企业,并明确一名处室负责人为联络员,实行“联络一对一,服务一对一”。定期组织召开财政企业联席会议,通报最新政策动态、跟踪企业项目进展、了解企业经营困难、研究探讨工作举措,营造“财企合作、共谋发展”氛围。举办政策业务培训和专家专题讲座,帮助企业提升政策业务水平。完善财政企业365信息平台功能,建立企业财务信息、财政政策和项目管理“三位一体”运行模式,提高服务企业成效。落实市委“101%服务流动红旗”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要求,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民生项目,每月主动上门宣传财政惠企政策,跟踪了解项目建设推进情况、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检查力度,简化审批流程,开展督查考核工作,通报涉企资金下达推进情况和存在问题,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