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A股上市银行不良记录全部升级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6-04-28 15:32:10

伴随着北京银行2015年业绩报告的发布,截至26日,16家A股上市银行中的14家年报发布完毕。数据显示,这14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全部双升,且多个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在50%以上。

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其不良资产处置也进入高峰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银行一方面运用包括核销、清收、转让等方式来使不良出表,另一方面,也运用借新还旧、变更贷款主体等方式使不良延后暴露。而除了传统方式之外,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监管层酝酿的新处置方式也将在近期迎来实质性推进。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744万亿元。银行多渠道“狙击”万亿不良资产的号角已经吹响。

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7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80.00%的受访银行家认为“信用风险防范,控制不良资产”是2015年银行业面临的最大压力。

普华永道报告数据显示,主要上市银行核销及转让不良资产规模达3861亿元,为2014年的1.67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在银行诸多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中,核销运用得最为广泛。

“通过自己的利润来核销不良资产,是比较有效也是比较干净的方式。”他说。

不过,在银行利润大幅收窄的情况下,银行加大核销不良的难度也在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得不通过清收、批量转让等途径去消化存量不良。“通过法律诉讼清收不良资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一年,多则三至五年。但是这个工作也必须要做。与一年前相比,我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整个部门的人数也一直在扩容。几乎每周我都有好几天是在外出差、清收资产。”一位股份制银行资产保全部人士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同时发现,除了“治本”的方式之外,商业银行往往也会用“治标”的方式,通过变更授信主体等手段来暂时化解存量不良,这被视为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风险平移的思路。一股份制银行某地分行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比如企业A的贷款为不良,为了不使这笔不良现在就体现在银行的报表中,银行可能会采取如下方式:与企业B签订协议,给予其更多的授信额度,让它来承接企业A的债务,这样操作之后,从表面看,A企业的贷款不再形成不良,而企业B则多了一笔全新的正常的贷款。”他说。

业内人士表示,这可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借新还旧”,但是这种形式只能是暂时的掩盖风险或者说向后推移了风险,而且,B企业愿意接受A企业的债务的前提往往是银行承诺其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多的授信额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银行还是通过利润来冲抵风险。

这种以“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也体现在高层正在酝酿的“债转股”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在记者会回应媒体提问时称,这是一项新政策,有些内容细节还在讨论。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胡建忠撰文称,债转股应仅限于面临暂时的流动性危机或因为周期性问题导致资产负债率、成本和财务杠杆高,但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的企业。《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已有国有大行在内部加紧酝酿债转股的具体企业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不良处置渠道接纳能力有限,不良资产证券化这样的新兴方式也开始被更多银行所关注。实际上,信贷不良资产在证券化之后能实现“出表”,银行由此能释放出更多风险资本来支撑其更多放贷和做新的业务。日前,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正式发布,而重启之后的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只待相关监管部门的最终批准,也有望于近期正式推出。

业内人士表示,对资产质量的控制最终还是要落到减慢银行自身的发展速度上。上述股份制银行某地分行负责人表示,银行发展速度和资产质量一定是有必然的相关性。中国经济的彻底恢复可能还要一至两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银行要避免风险,必须要适度授信和稳健经营,发展速度要慢一些,授信要更加谨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