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类养殖产量增速快于鲤科鱼类
罗非鱼和慈鲷类的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5718吨增至201]年的395.80万吨,增长速度快于鲤科鱼类和杂项淡水鱼类,占淡水鱼产量的比例快速增加,从1950年的2.87%增至2011年的11.12%。罗非鱼作为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产量增长显著,特别是1990年以后的增长更是令世界瞩目。以尼罗罗非鱼为例,其产量由1950年的1590吨增至279.04万吨,年均增长13.03%,增长势头强劲。
地区差异性明显亚洲国家为主
在养殖大宗淡水鱼的地区分布上,主产国以亚洲国家为主,增长也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从发展程度看,大宗淡水鱼产量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所占份额较小。
1950年~2011年,亚洲淡水鱼产量由17.17万吨增至121.90万吨,年均增长3.27%;亚洲淡水鱼养殖产量占世界淡水鱼养殖产量的比重由86.25%增至93.25%。亚洲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由8.41万吨增至1943.99万吨,年均增长9.33%,而且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占世界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的比例也从79.90%增至98.14%,占世界大宗淡水鱼产量的绝对主导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称,上述成绩主要归功于中国。亚洲其它一些水产养殖大国包括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也是世界上产量领先的大宗淡水鱼主产国,重视推动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产量经历了快速发展。
欧洲是传统的海洋渔业国家,对淡水养殖渔业的重视程度不如海洋渔业,占世界产量的比例呈萎缩趋势,但其产值占世界的比重要高于产量的比重。欧洲淡水鱼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2.01万吨增至2011年的24.40万吨,年均增长4.17%,占世界份额则由1950年的10.12%降至2011年的0.69%。在大宗淡水鱼方面,主产国为俄罗斯、乌克兰、捷克、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国。这些主产国在上世纪50年代大宗淡水鱼的产量有所增长,但在90年代急速下降,此后缓慢恢复,到21世纪趋于稳定。非洲大宗淡水鱼主要产自埃及,作为世界第七位的大宗淡水鱼生产国,埃及产量从1950年的1300吨增至2011年的10.37万吨,年均增长7.44%。
南北美洲养殖淡水鱼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也较小。淡水鱼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5027吨增至2011年的93.75万吨,淡水鱼养殖产量占世界的份额1950年为2.53%,2011年为2.63%,变化不大。巴西和古巴是南北美洲大宗淡水鱼的主产国,巴西产量由1995年的16865吨增至26038吨,年均增长2.75%:古巴产量由1976年的100吨增至2011年的14691.8吨,年均增长15.32%。
大洋洲的养殖淡水鱼增长速度快。1982年,养殖大宗淡水鱼产量仅为2吨,到2011年为450吨。大洋洲的大宗淡水鱼主产国为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