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范必则认为,化石能源尤其是优质的油气能源会在较长时间内成为主体能源,我国应确立由煤炭时代走向油气时代的战略目标。
当然,其他能源形式也有其拥趸。国务院参事徐锭明就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直言:“所谓能源革命,不改变主体地位,怎么能叫革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则强调,我国历次经济发展都伴随能源高速增长,现在要用能源的中低速增长来支持经济转型,不管是哪条路径,都注定是一次“痛苦的转型”。
“前两次世界能源转型,我们都不明所以地过来了,但这次中国被摆在国际舞台中央,我们已经身不由已。”陈卫东说。
范必:体制是如何阻碍改革的
能源是计划经济时期管制最为严格的领域。在这一轮体制改革中,能源到底是什么体制?现在来看,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领域很难定性为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
以电力行业为例,电力企业的股权结构往往是多种所有制,电力企业和电网之间是买卖关系,电力建设要经过招投标,这些都是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但是,电价是国家定的,发电小时数是有关部门分配的,在哪里建、建多少都是由政府审批的,又像计划经济。
现在看来,能源领域的很多企业都处于双重体制之下。其中一种是影子计划。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干预和考核,既没有下指令性计划,也没有下指导性计划指标,但是这种考核又相当于一个计划目标。比如电力企业的产品是按照市场经济进行交易,但是交易的目的却不是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是满足上级确定的考核指标。
还有一种是垄断计划,比如有些行业改革后转制为企业了,但是运行机制并没有真正改革,是市场经济下的垄断行业,但又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比如电网企业改制了,但是不彻底。
最近又出现了一种外生计划。在经济指标以外,又增加了对环境、节能、减碳方面的指标要求,这些指标同指令性计划指标一样,都是层层分配下达的,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但计划经济时还要“几上几下”、综合平衡,现在下达外生计划指标时完全不跟企业商量。
另外还存在差别政策,即对于产业中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公平对待的管理方式。这种差别有时体现在所有制上,有时体现在产业方向和先进性上,有时体现在价格上实行双轨制。
因此,能源体制是多重体制亚型的复合体。这样看来,改革必然很复杂,因为我们连它目前的体制类型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采用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框架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以天然气产业链为例,全球天然气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迅速下跌,我国天然气价格继续上涨,供不应求。这是为什么?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选择了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体制,在历史上也曾有过积极作用,但现在却成为了供求矛盾加剧和价格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从气源、运输、销售这三个环节来看,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招标获得开采区块,而中国是登记获得,这是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只有少数企业拥有进出口权。
除了气源垄断,运输是垄断的,城市管网也是垄断的。总之,从打出天然气到送到用户家里,经过了无数带计划经济色彩的环节,如果要改革,所有环节都要进行市场化改革。
因此,解决气荒和石油供求矛盾问题,不是在交易环节解决,而要从区块招标开始,进行勘探开发、管网独立、进出口权、流通体制、城市燃气等全方位改革。(陈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