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观察 > 正文

直击虫草“神话”:奢侈价格之下多少药效迷信
2014-08-25 09:00:09   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原创   评论:0 点击:

  一位妇女在青海省杂多县苏鲁乡山荣村的山坡上寻找虫草。新华社发  价格动辄十几万元一斤,是抗肿瘤良药,既可治病也可强身……在无数

一位妇女在青海省杂多县苏鲁乡山荣村的山坡上寻找虫草。新华社发

  一位妇女在青海省杂多县苏鲁乡山荣村的山坡上寻找虫草。新华社发

  价格动辄十几万元一斤,是“抗肿瘤良药”,既可治病也可强身……在无数的追捧之下,冬虫夏草价格扶摇直上,甚至成为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中药材。由于产量稀少,各类以虫草为名的衍生产品日益增多。

  随着近期有多家企业被药监管理部门撤销了虫草中药饮片的炮制权限,“神奇虫草”的药用价值究竟如何?一些衍生品在“虫草”的外衣下几多忽悠成分?诸多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半虫草被“浪费”

  “抗肿瘤、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由于虫草的稀缺性,加上企业和媒体的炒作,其身价倍增,而疗效也跟着"水涨船高"。”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邵平说。

  虫草的原草,目前已被列入药品,其药用价值如何?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院冬虫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说,虫草两个重要的有效成分是核苷和单糖,除此之外还有腺苷、多醣等。

  据介绍,试验显示,这些元素对部分实施放、化疗后极度虚弱的患者产生了提升免疫力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虫草的部分保健价值,但绝不意味着包治百病。

  李玉玲指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身体健康的人没有必要服用虫草。而实际生活中,大约有一半的虫草被并不需要它的人吃进了肚子。

  由于需求量大而导致的过度采挖,我国虫草的几个主要产地,比如青海的玉树、果洛,西藏的那曲等地,今年的虫草产量比去年下降了3至4成,其中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苏鲁乡采集的20个土壤样本中,竟没有发现一条虫体。

  “如果这样下去用不了20年,虫草资源就会彻底枯竭。”专家认为,虫草对患者的作用,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就算身体虚弱的人,也要根据适应病状考虑是否需服用。

  衍生品“忽悠”消费者

  天然虫草身价高昂非普通人所能长期享用,几年前价格相对低的一些“虫草素”开始流行市场。一些广告词称之为“虫草精华提取物”,于是一些消费者趋之若鹜。

  其实,虫草素大多为人工虫草制品。李邵平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还不能了解虫草全部的有效成分,但可以肯定的是,虫草素在天然虫草中的含量极低并且不属于有效成分,只在人工虫草制品中含量较高。如果商家以虫草素“含量高”作卖点,其虚夸成分一定要注意。

  据分析,人工虫草制品会在服用初期提高人体免疫力,但是到达一定数值后反而会抑制免疫力再生。在美国,虫草素是一种抗肿瘤药物,长期被正常人服用会造成严重后果。

  除了虫草素之外,一些虫草含片也在忽悠消费者。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虫草衍生品广告词宣称的“高效利用、7倍吸收”等,说白了就是把虫草进行一些物理研磨,其实几百年前的中医就已经这样处理虫草了,仅在研磨机里走一圈变成纽扣大小、售价就高达500元一片,如此虫草含片,其药用价值十分值得怀疑。

  “天然虫草嚼着吃就可以了,炖汤、泡酒等服用方法并不推荐。此外,消费者不要轻易相信一些奇特人士发明的虫草衍生制品,比如有人称用大麦虫培育出了虫草,那些大多是在利益背后产生的欺诈行为。”李玉玲说。

  未解之谜待临床试验

  在我国的虫草之乡—玉树,一位原国营农场场长尕玛代青这样形容:“小时候一天可以拣2000多根的虫草如今一天只能找出4、5根了,从前一麻袋虫草能换回全家几天的口粮,现在只要有两斤就可以在县上买套房子。

  动辄十几万元一斤的虫草,其药用价值到底在哪里?真的无可替代吗?中国菌类协会理事、南昌大学中德学院博士生导师魏平认为,虽然虫草的两个重要有效成分已经被查明,但虫草本身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要通过临床试验才能破解。

  “应当理性认识和使用虫草”,李邵平认为,科研虽有突破,但相信不是全部。若想彻底了解虫草的所有有效成分和医疗、保健效果,必须开展临床试验。但是临床试验需要大量原材料和资金保障,试验还需花费数年甚至更久。

  “仅凭借科学家的力量是无法开展临床试验的,这需要政府支持”,李玉玲认为,对于虫草衍生制品,一来要避免人们盲目服用,二来还可以从中积累宝贵经验,为日后开展天然环境下的人工培育做准备。

  “彻底揭开虫草面纱之日不会遥远,但在此问题破解之前,虫草只能是一个不被世人了解的奢侈品。”魏平说。

  新华社记者 张曦

  (新华社西宁8月24日电)

相关热词搜索:虫草 药效 神话

上一篇:必和必拓宣布剥离非核心资产 矿山兼并热潮消退
下一篇:夺命涵洞折射的是监管漏洞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中国财经时报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