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观察 > 正文

融资余额两超8000亿 杠杆撬动A股飙升600点
2014-12-03 11:05:3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0 点击: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后曾说:“给我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由此,杠杆的威力可窥一斑。

当下,也有分析人士称,两融融资的杠杆,在有力政策和蓝筹股低估值的支撑下,已经撬动了一轮阔别已久的新牛市行情。

11月28日,沪深两市再度双双以红盘报收,上证综指“七连阳”,而令投资者更加兴奋的是,自11月20日以来,其累计上涨231.84点,涨幅达到了9.46%。其中,11月24日、25日、26日,连续走强,三日上涨的指数打下了七日上涨的逾“半壁江山”。

究其上涨背后的原因,不可否认,两融融资的助推作用功不可没。截至11月27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在前一交易日突破了8000亿元大关之后,继续挺进,迭创新高,已达到8170亿元。融资业务依然是“两融”的绝对主力,当日,两市融资余额约为8110亿元,占“两融”余额总量的99.26%。

此外,上交所自12月1日起放开信用账户打新限制,也就是说,届时投资者可利用融资融券信用证券账户申购沪市新股,不仅拓宽了投资者申购新股的渠道,同时也便于投资者在参与新股申购时,不减少信用担保品,增加资金利用效率。

证券杠杆撬动新牛市

牛市来了!相信到目前为止,越来越少的投资者尚对此说法存有怀疑。11月27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主任尹中立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分析来看,A股的牛市氛围确已形成。

按照国际惯例,股市涨幅超过20%即算进入牛市,而如今,从7月22日上涨行情启动开始,到11月28日收盘,上证综指累计上涨已过600点,涨幅超过30%。

尹中立称,据其观察,在A股持仓账户并不见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市场交易却日趋活跃,这种异常现象就与融资资金的快速增长有关。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30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首次突破了7000亿元,时隔不到1个月,再次创出新高,突破了8000亿元,与年初的3474亿元相比,不仅翻番有余,且增加的融资融券余额已达到过去四年增长的总和。

虽说是“两融”业务,包含做多的融资,也包含做空的融券,但自其推出以来,融资业务的占比就一直保持在98%以上,融券余额难以突破百亿关口。至11月27日,两市融资余额也超过了8100亿元,但融券余额刚刚突破60亿元。

“事实上,回顾今年以来融资业务的市场表现,其涨势不难让投资者感到做多A股的热情。融资与股市上涨已呈现相辅相成,融资的疯狂助涨股市,股市的飙涨又促进融资”,海通证券(600837.SH)投顾王伟表示,这何尝不是一种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今年7月下旬以来,融资余额每突破1000亿元的所用时间都在25个交易日左右,且呈不断缩短趋势,如从7000亿元涨至8000亿元,不过约20个交易日,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时间还需要40多个交易日。

11月24日-26日,A股市场表现较为突出的三个交易日,融资融券成交占两市总成交的比例均超过了19%,为历史高点。

券商增实力添更多活水

尹中立指出,鼓励证券加杠杆,就是政府做多股票的一种政策手段,今年11个多月时间,融资余额增加了4600亿元,这是可看得到的资金,是投资者从券商那里合法借到的,而这部分资金有望随着券商资本金等实力的增加进一步增加,这将意味着为股市带来更多的活水。这也是他继续看好券商行业的理由之一。

不得不说,融资融券业务让不少券商着实赚了个盆满钵满。据了解,目前主流券商给出的融资利率为8.6%左右,资金需求量大或许可以降一点点,但也通常不会低于8%;融券费率从8.6%-10.6%不等。而以此计算,如果两融余额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那么券商每个交易日在此项业务上的收入总计就可达到2亿元左右。

截至今年10月末,国泰君安(01788.HK)、广发证券(000776.SZ)、华泰证券(601688.SH)、招商证券(600999.SH)、银河等大型主流券商仍然是两融市场的主导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华泰证券一直占据着融资买入额最多的券商之位,而为了扩大融资规模,打开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近期其宣布将发行H股,募资不超过200亿元。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私下了解,目前已有部分券商融资额度告急,继续补充资本金。

不过,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股市的活跃不仅增加了券商的经纪业务等收入,更有助于上市券商提升自己直接融资的比重。数据显示,7月22日至11月27日,在融资买入额排名前十大股票中,19只券商股占据六席;11月20日至11月27日,在融资买入额排名前十大股票中,包括“影子股”辽宁成大在内,券商股占据七席,在此期间,非银金融板块整体融资买入额达到900亿元,位居申万一级行业同期融资买入额的第一位。而反观二级市场,同期非银金融板块的涨幅约为30%,也遥遥领先于其他板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融资难让部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中国财经时报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