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盘点了落马官员的绰号,涵盖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为人处世及贪腐特点。譬如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外号“武爷”,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被称为“王坏种”,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称为“拆迁大佐”,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被称为“六百帝”等等,群众给官员起的外号,颇为传神,往往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官员的作风和形象。(检查日报9月9日)
这条新闻不禁让笔者想到了此前广受舆论关注的事件:部分干部称呼单位“一把手”为“大爷、大哥、老大”等,特别是在乡镇,“一把手”的“大爷”地位更是不可撼动,如此庸俗化的称呼“生了”官僚主义,“养了”官僚主义,让干部“四风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面对这样“不成体统”的称谓,各省市地区纷纷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
但是笔者察觉到,称呼“一把手”为“大爷”的人并不只是本单位同事,还有许多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称呼乡镇或机关单位“一把手”为“大爷”,目的并不像一般干部那样“为升官、为受重用”,而是单纯的相信这个领导有能力带领老百姓发展致富,有能力为百姓谋得福利,心甘情愿的尊敬他、爱戴他,“大爷”一词从这样的老百姓口中说出来,少了“阳奉阴违”,多了“期待”与“信任”。
事与愿违,总是会有一些领导干部戴着“爷”的“帽子”干着“孙子”般的事,官员滥用权利、蔑视法律、狐假虎威、仗势欺人,还真是拿自己当起了“大爷”,如此行为让老百姓看在眼里、伤在心里,这样的行为也让政府公信力在群众心中的影响力大打折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才有了“李拆城”、“季挖挖”、“韩大锤”等绰号,无论是尊称还是绰号,老百姓给干部的“封号”都是对干部作风和形象最直观的反应。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老百姓给予的干部信任,干部就应该对得起老百姓的这份信任,更要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干部精神。其实“大爷”一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二字背后所寄托的“百姓情”,笔者认为,只要领导干部“一身正气”,只要替群众办事时能有“爷”的气魄与胸径,那么即使人民群众口中不叫“大爷”,“爷”的形象也会在他们心中屹立不倒。
作者: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