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审旗,最近在公园、广场附近建起了“便民摊点”,摊位全部面向残疾人、低保户和以流动摆摊为生的困难群众招租,每个入驻摊贩只要交很少的管理费就可以在这里经营。摊贩有了新“身份”!(9月15日《人民日报》)
曾经,社会中流传着众多关于城管与摊贩不和谐的“传说”:城管、小贩矛盾不可调和。而接连不断的城管“怒打”西瓜贩、“暴打”车行老板……的例子,似乎一定程度上佐证着这样被默认的“伪命题”。如今,内蒙古乌审旗专门为残疾人、低保户等群体建起“便民摊点”,让城市管理颇有一种“旱路不通,走水路”的变通。这一变通不仅让城市弱势群体有了起码的生存尊严,也理顺了城市管理,值得点赞。
“城市”,在《管子·度地》里的解释,“城”,主要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进行交易的场所。归根到底,城市无非就是人居住的地方,有市场。而无论城市如何高速发展,却终究不能“蜕化”其本质,即城市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大市场。
而近年来,一面是城市高速发展,带来了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的扩容,另一面是屡见不鲜的城市管理与小摊贩的矛盾,甚至是暴力冲突。导致这些的原因,除了部分执法者素质不高,在城市管理的执法思维和理念的不一致,更是这一次次“暴力冲突”的根本原因,城市管理方追求规范、整洁的管理秩序,而小摊贩因人而流动,相对自由和“散漫”。
硬碰硬”,终究没有结果。站在管理对象的角度去思考,乌审旗的“便民摊点”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管理与时俱进的“变革”,那就是变“管理”为“服务”,变“黑脸”为“笑脸”,归根结底这是城管职能的转变。
乌审旗的“便民摊点”,彰显的是当前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体现了政府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和能力。城管柔性执法值得期待,良好的做法当成为学习的示范,笔者希望,各地在强调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点理解包容,使政府的执法行为更易于为人们所认可、所接受,城管和小摊贩和谐共处并非不可能出现。(赵蔚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