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 > 正文

第二次机器革命重塑经济生态圈 访安德鲁•麦卡菲
2014-09-25 12:52: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评论:0 点击:

  在美国学者埃里克·布赖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合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中文版本月出版不久,《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本畅销

  在美国学者埃里克·布赖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合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中文版本月出版不久,《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本畅销书作者之一安德鲁·麦卡菲教授。麦卡菲教授表示,第二次机器革命对人类将产生深远影响,将改变整个世界。

\

  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中,详细描述了数字化技术对经济和社会所带来的改变。麦卡菲对记者阐述了写作此书的意义。他认为,和第一次机器革命一样,第二次机器革命也并非纯学术概念,而是到来的现实。麦卡菲认为,正如第一次机器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一样,第二次机器革命将改变世界。然而,尽管第二次机器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完全意识到这场革命的到来,目前第二次机器革命正处于早期阶段。

  他向记者解释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区别。麦卡菲说,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是18世纪末伴随着蒸汽机诞生的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几乎所有动力系统都在延展人类的肌肉力量,这次革命克服了人类肌肉力量的局限。不过第二次机器革命则有所不同,它是由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它克服的是人类大脑智慧方面的局限性。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件比第一次机器革命更为重大的事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超越。

  麦卡菲认为,计算机数字技术所具有的令人震惊的力量是第二次机器革命实现的基础。根据摩尔定律,这种力量随着时间的增长会越来越巨大。“我们今天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全球的相通相连,其他以前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即所谓的数字化技术框架的基本成形,全新的基础环境和技术经济生态圈正在形成。

  由于第二次机器革命将改变经济、社会和商务的方方面面,因此麦卡菲呼吁以人类对于此次机器革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很显然,第二次机器革命带来了看得见的红利,即所谓生产率的增长,以及无法以GDP衡量的消费者剩余,使人类能享受到更多由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益处,如更多的医疗服务、更多的旅游和闲暇,以及其他更多的服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不过,麦卡菲表示,第二次机器革命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他解释说,当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人因技能落后而难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换言之,他们的工作机会被机器和计算机取代了,因而数字化技术催生了财富的重新分配。

  对此,麦卡菲认为,技术创新总会伴随有人失去工作的不幸。然而从以往的经验不难发现,创新带来失业的同时,也创造了就业机会。第二次机器革命可能也会带来同样的结果。

  麦卡菲说,很多国家在第一次机器革命中早于中国掌握了这个时代的工具和技术,但中国在其中却迅速地获益。现在,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来临之际,机遇和挑战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他认为,无论是这次革命所带来的好处,或者造成的更多不平衡,在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国家都同样存在。

  目前来看,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美国就更为鼓励创新。而欧洲国家创新则相对较少,它们具有更为强大的社会安全网络。作者对此表示,如果能结合更多创新,并且能减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将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第二次机器革命起始于美国,但其核心影响却在中国。麦卡菲表示,短期来讲,这一革命将比以往更能提高生产率,提升中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令人吃惊的成功。但是随着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深入,计算机和机器人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他表示,尽管短期中国能从中获益,但长期而言,结果并不十分清楚。他提醒说,一个国家如果仅仅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很难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中获胜。他表示,对于中国而言,应该鼓励创新,同时改善教育系统,使得更多的人能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中变得更有价值。

  麦卡菲对于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机器革命这两大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差别不大,都描述了数字技术所带来的革命,有所不同的是,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概念更侧重于数字创新所带来的变化,而对新能源技术的影响涉及很少。

  麦卡菲最后对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总结说,这个时代技术正在迅速推进,这是日前经济最大的好消息,但是需要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会在革命中被抛到后面,这将是其带来的挑战。但总体而言,第二次机器革命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将大于负面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生态 机器 经济

上一篇:美国严厉打击海外避税 市场恐慌千亿并购或泡汤
下一篇:世界银行称俄经济增长缓慢 未来两年或陷于停滞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中国财经时报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