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南部的苗山侗水城市综合体即是如此,从名字到建筑风格,再到功能布局,无一不体现了当地的苗族、侗族风格。记者在这个依山傍水而建的建筑群里,不仅见到了苗族的风雨桥、侗族的鼓楼,就连原有的一个苗寨——中坝村,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后续运营的成功与否,是检验城市综合体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商务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提供哪些服务功能,如何错位发展?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极可能让一个城市综合体成为一个“死城”、“睡城”。
为保证城市综合体的后续发展,贵州极为重视顶层设计,在全省层面对每个城市综合体的选址和功能定位进行统一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
该省要求,各个城市综合体在规划设计阶段就高度重视后续运营工作,从起步就找准产业支撑。在未开建之时,就带着规划招商,在建设过程中就要体现经营者的需求。
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实际,贵州省将城市综合体分为商贸综合、办公会展、产城联动、文化旅游和交通物流等类型。
特别是依托“烟、酒、茶、药、特色食品”等五张名片和“煤电钢、煤电铝、煤电磷、煤电化”等四个“一体化”发展起来的产城联动型城市综合体,既为产业发展找到了市场,又为城市综合体发展提供了持久的产业支撑,实现两者间的良性循环,形成一批依托主导产业共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