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粮食自给率将面临较大压力,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必须加速农地整合、创新技术的应用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
中国粮食自给率承压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粮食安全依然被其视为长期的战略重点之一。所谓“粮食安全”,政府特指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增加自给自足率。然而,现在这个“粮食安全”正面临挑战,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需求的增长,粮食自给率将承受巨大压力。从80年代到2003年,中国粮食的出口大于进口,而且粮食自给率(产消比)一直保持在100%以上。但是,2004年中国变成农产品的净进口国,农业贸易赤字逐渐增大。2008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跌破95%,更是在2011年逼近90%。
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及农业研究部总监王傲超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预计,如果不改变现状,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会降到70%左右,除了大米跟小麦外,玉米和大豆的自给将面临较大问题,尤其是玉米,假如没有创新,自给率会降低到60~70%。如果有创新技术的引入,自给率将达到80%,但下降趋势不可避免。
王傲超指出,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2020年中国的粮食供求将达到一个基本平衡。不过,仔细观察之下不难发现中国的粮食需求被低估了,尤其是饲料粮食。2020年中国对粮食的总需求很有可能达到6.7亿吨。因此,中国国内的产量将低于需求,自给率将下降而非上升。
补救措施亟待实施
事实上,在全球人口快速增长,需求激增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粮食供给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根据荷兰合作银行的预测,到2050年人口达到90亿元,全球对粮食的需求将增加60%。粮食产量要满足需求增长,一系列创新措施必须实施,包括农地的整合、转基因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以及最佳实践(精准农业)的广泛采用。荷兰合作银行估计这些措施合力可以使中国的自给自足率在下个十年提高10%,粮食产量增加6100万吨,油籽产量增加300万吨。与2010年的单产相比,上述措施可以在2030年前使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单产分别提升8%、12%、24%和24%。
在农地整合上,王傲超认为需要农业食品企业积极的参与。目前,大多数农地的经营是以农户为基础的,虽然有些个体农户“置换”或出租他们的土地,原业主仍是农场的法定承包者。至2013年底,8900公顷的农地里只有26%承包给个人的土地流转或与其他农户合并。根据农业部的数据,在组建的大型农场中,有超过287万户(每户)经营3公顷或以上的土地。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农场的平均规模还是十分小的。
荷兰合作银行指出,大型农业和食品企业应该参与土地整合的过程,并延伸他们的价值链,把上游的农场和农民合并,对农业生产进行投资,把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系统用到大型农场里,并给予农民直接又丰厚的经济回报。这将加速土地整合的过程并创造出更多的大型农场。
农地整合后,更大规模的农场使最佳实践成为可能,效率得到提高。欧洲和美国的经验证实了:应用精准农业之后,用较少的农资产品(比如肥料和农药)就能提高单产。中国企业也应该对研发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开发出能同时提升单产和永续力的农资产品。
荷兰合作银行认为,出于长期战略的考虑,中国还需要发展自己的转基因技术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转基因在北美和南美的成功应用表明了:如果中国粮食自给率跌到临界水平,转基因产品也许是个解决方案。王傲超指出,虽然很多国家对转基金食品还很谨慎,但很多地区已经加快了转基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中国很多迹象表明,政府会推进这方面发展,虽然目前中国政府还是比较敏感,但变化已经出现,现在很多官员、学者旗帜鲜明谈推动转基因,从2014年开始,在转基因话题讨论上会更大胆,也会有商业上的尝试,并且伴随小规模的并购,不排除未来中国企业会去收购转基因种子的公司,并在国内逐步开展商业应用。
<!--EndFragment-->
(编辑:吉萧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