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寺庙等宗教性旅游场所的功德箱的规范管理,近日一些相关报道又引发了关注。据报道,一些功德箱设有创收指标,甚至变成一种敛财工具。
寺庙设“功德箱”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可见,无论是千年古刹,还是小庙小堂,功德箱随处可见。对于功德箱的设置,全国目前并无统一规定。就地方上的规定而言,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寺院开发的景区内,售卖相关纪念品等活动属于合法经营行为,但不允许其私设功德箱,更不允许个人或企业私下承包或管理经营,也就是说景区通常是不能设功德箱的。
坦白地说,如果是宗教事务范围内,功德箱的放置,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反而可以为那些想要捐钱救赎的善男信女提供便利,并无不妥,比如在日本一些寺庙也有功德箱。只不过,现实中一些寺庙的功德箱让人分不清状况,很多是景区管理者设置,他们一开始就令功德箱的功能发生了变异,为其定位为赢利性,而背离了功德箱最初的目的。这种功德箱当然需要毫不犹豫地取缔。但是,一些佛教事务管理者也指出,这些借机敛财的功德箱取缔非常困难,即使取缔后它们又会“春风吹又生”。
因此,这需要我们从源头上思考一下。根据公开的报道,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2010年发出的一份上市公司公告《潭柘寺景区创5A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里,潭柘寺创5A景区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1853.44万元,其中7880万元拟通过向中国华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筹集,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解决。“自筹解决”,意思当然是指需要多方创收。去年一度引发社会热议的某知名古寺,在创收方面都定了指标,游说香客捐赠的数目也非常之大,甚至一些香客捐钱之后又后悔。这提示我们,景区管理的改革也需要跟上。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一些古寺除了日常的修缮工作以外,是否有必要扩大建筑,有的甚至为了扩大景区而拆除了以前留下来的相关建筑,这种改变原有面貌的做法值得商榷。景区扩大的言下之意就是可以申请景区级别的提升,下一个目标就是提高门票价格了。但这种做法,既不利于我国宗教事务相关管理,也不利于保护古建筑、尽量维持其原有的样貌。
对于古寺庙等建筑,应该在景区管理改革之际,尽量去除其功利性与营利性,它们原本就是历史与相关信仰的载体,并不是赚钱的工具。尽管一些资本在不断参与着古建筑的管理,但是相关部门仍应该加强管理,比如事前评估修缮与扩大景区建设的可行性(是否过度投入),还有在景区管理方面也做好监管。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除了寺庙,很多景区的问题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比如服务水平有待于提高,景区内一些收费不合理等,这些都应引起普遍性重视和妥当解决。(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