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行业 > 正文

11月五大城市房价低于四年前
2014-12-19 10:50:0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0 点击:

11月份的楼市数据在挣扎中有所好转。

昨日(12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纳入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中,11月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继续无一上涨,下降的城市有67个,持平的有3个。此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未再下跌,显示近期政策对房产销售产生积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凤凰房产统计显示,比较今年11月房价数据发现,杭州、宁波、海口、温州和金华五城市比2010年同期均所有下降,降幅分别为7.8%、5.3%、0.6%、23.5%和0.7%。换句话说,这五个城市的房价竟然比4年前还低。此外,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统计,杭州的新房均价,2010年11月份为18303元/平方米,到2014年11月份降至15896元/平方米;宁波新房均价由18121元/平方米降到12656元/平方米;海口的新房均价由9155元/平方米降到8766元/平方米。

链家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张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1月70城房价降价趋势收窄,市场筑底回升特征明显。从一、二手住宅以及各线城市来看,收窄的速度各有不。其中,一线城市的新房价格跌幅小于二、三线,除了一线城市需求与购买力均较高外,一定程度上与房企更看好一线城市有关。

房价环比跌幅收窄

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67个,比10月份减少了2个;持平的城市有3个,比10月份增加了2个。环比下降的67个城市中,最大降幅为1.4%,比10月份缩小0.2个百分点;降幅超过1%的城市仅有5个,比10月份减少了14个;降幅比上月收窄的城市有48个,比10月份增加了4个。

链家报告称,11月数据显示出,70城房价降价的范围以及幅度均出现继续收窄趋势。新房环比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连续3月收窄,二手房连续两月收窄,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指数全面止跌,其中北京和深圳环比均上涨0.4个百分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分析结果显示,11月份,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跌幅均有收窄,跌幅分别为0.3%、0.5%和0.7%,而10月份分别为0.9%、0.8%和0.9%。

该机构研究员严跃进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着一、二、三线城市去库存速度的加快,各房企降价的力度开始减弱。对比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的跌幅收窄态势更明显,这和目前一线城市去库存速度加快有很大关联。

不过,房价同比仍然处于深跌之中。11月监测城市房价的同比跌幅为3.7%,目前已出现连续三个月同比下跌的现象,且跌幅在扩大。

从具体数据来看,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8个和67个,分别比10月份增加了1个和2个;上涨的城市个数均比10月份减少了1个。

对此,严跃进认为,受此前几个月持续性的环比下跌态势影响,房价下跌的累计水平比较大,进而使得同比增幅连跌三个月,预计12月还将扩大。

政策叠加效应显现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分析称,随着10月份以来各地信贷政策陆续调整,加之11月21日央行降息,政策叠加效应对房地产销售产生积极影响,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较10月份有所放大,为年内新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从单月情况来看,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322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8096亿元,均创今年各月新高。

交通银行分析师夏丹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换挡的背景下,不少开发商的销售观念已悄然转变。特别是在今年前三季度销售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近七成房企完成年度目标难度较大。

夏丹进一步表示,随着年末考核节点的到来,“量价不可兼得”已成共识,多数房企顺应形势采用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进行最后冲刺。

此前始终未见放松的信贷政策目前已经有实质性改变。据张旭介绍,11月北京市平均贷款利率由10月的6.28%降至11月的5.97%。截至12月12日,北京市平均贷款利率已进一步降至5.64%。这相当于降息前利率的86折优惠,而银行方面也并未因临近年底而收紧利率优惠范围和幅度,贷款政策政策较为宽松。贷款成本的下降以及市场各方预期的好转,将继续对未来楼市形成有力支撑。

严跃进认为,当前房价依然处于“过冷”区间,但总体上看,看跌情绪在进一步淡化。不过,年底前房企大幅涨价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在他看来,目前正是房企冲刺年度业绩目标的时候,因此适当降价促销依然是常态。受近几个月房价环比跌幅持续收窄态势的影响,预计12月购房者入市节奏会加快。

相关热词搜索:四年前|城市房价|11

上一篇:金科物业的“4.0”思考
下一篇:融创农展馆项目抢先领证 16万起步引北京豪宅市场升温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