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核销不良贷款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
阎庆民简介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改革、银行监管等。
今年以来,我国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总体延续回暖态势,但下一步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档期,深层次矛盾凸显。面对困难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忧的格局。我国银行业运行较为平稳,风险总体可控,特别是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此同时,银行业面临着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部分行业、领域和地区的潜在风险有所积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半年银行信贷和非信贷投入继续增加,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持续改善
6月末,M2余额120.9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M1余额34.15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月上升3.2个百分点。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7.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1-6月增加5.74万亿元,同比多增6590亿元。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较好支持。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贷款同比分别增长39.8%、16.8%和17.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居前。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居前的仍然多为中西部省市,前10名分别为西藏、甘肃、青海、贵州、新疆、海南、吉林、江西、宁夏、安徽。传统银行信贷之外,承兑汇票、保函等非信贷类的表外业务亦较快增长。上半年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7871亿元,同比多增2702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35万亿元,同比多增239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万亿元,同比多861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
不良贷款反弹的成因分析
上半年货币信贷基本面仍呈现出“宽货币、紧资金、高利率、多不良”的特征。受经济增速下行、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间互保融资问题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持续增加。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41亿元,同比增长22.72%,不良贷款率为1.04%,比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可以预计,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长仍将继续。
从分布结构看,不良贷款暴露集中于部分行业和地区。分地区看,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信用卡是境内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
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部分行业现金流萎缩,利润下滑。从过去几年情况看,我国GDP增速由2010年的10.2%降至2013年的7.7%,积累的风险将逐步显现。根据近期的出口、消费、投资、工业用电量和运输量等数据,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仍较大,这都是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中国FSAP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总体不良率与宏观经济相关性较高,一般情况下,GDP下降一个百分点,NPL上升一个百分点。根据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DB Global Markets Research), 剔除不良资产率在10%以上的特殊情形后,在亚洲国家GDP减速1%, 不良资产比率上升0.7%。特别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受冲击较大,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中“淘汰一批”的要求也使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
二是部分地区房地产风险逐渐显现。前期部分地区信贷大幅扩张,个人和企业加速杠杆化,累积了区域系统性风险。如前几年,部分地区在房地产市场膨胀和银行短期效益激励下,银行贷款激增,企业和个人大量参与房地产投资,杠杆不断加大,区域系统性风险迅速上升。随着国内经济下行,房地产价格回落,出现经济增长乏力、投资回报下降等情况,迅速波及银行体系,银行贷款随之过度紧缩甚至冻结,形成中国式“押品(房地产)——损失”螺旋,加剧了金融和经济波动,是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风险因素。
三是部分行业风险暴露。企业间互联互保融资问题严重,加速风险蔓延。如受长三角地区钢贸事件影响,随着行业持续状态低迷的时间拉长,珠三角等地区的钢贸企业信贷风险开始显现。钢贸行业互联互保现象普遍,且互保圈之间相互渗透,单个客户的信贷风险通过环环相扣的担保圈蔓延出去,一旦风险暴露,牵涉贷款总量大、企业面广,造成不良贷款集中暴露。
四是银行内控不断加强。银行普遍加强对不良贷款的防控要求,做实五级分类结果,主动真实暴露风险,也是今年不良上升较快的原因。银行业金融机构对2014年面临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态度谨慎,特别是对产能过剩、房地产以及平台等领域风险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主动严格分类标准,提高贷款逾期时间在判断不良贷款中的作用。
五是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受制于法律和市场环境,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仍显不足。目前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集中通过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者省区内设立或授权的少数资产管理公司接盘受让。由于转让需求集中且迫切、转让市场竞争不充分,不能真实反映不良资产实际价值,抑制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积极性。同时,不良贷款处置成本较高。金融债权纠纷案件集中发生的态势仍在持续,司法诉讼集中,抵押物执行难度加大。
六是银行风险防控不足。个别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和员工行为失范,片面追求快速发展,淡化了风险意识,也是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与现实的风险状况及监管部门的要求相比,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特别要重视分支机构负责人和员工行为操守培养,防范因从业人员道德风险而产生银行业的声誉风险。
加快核销不良贷款,持续、有效地发挥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长期以来,以银行信用为核心的间接融资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十分重要。但是,银行的信贷资金不能按合同约定到期偿还,形成不良贷款,无法正常发挥支持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借款人的违约,长期占用有限的信贷资源,导致其他效率较高的经济单位无法获得有效的信贷支持。可见,不良贷款的形成将严重制约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的有效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