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时报网讯 16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中国公车改革全面推开。
公务用车改革的对象,完成改革的时间,改革后的补贴标准是多少及原公车驾驶者如何安置等细节都在16日发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作出了明确。可以看出,中央全面深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的决心之大前所未有,预示着喊了多年的公务用车改革这只靴子终于要落地了,到底会不会砸到人,只有改革完成后我们才知道。但从不少地方自行试点情况可以看出,有一些问题需认真防范。
其一是要防范公车拍卖耍花枪,成为腐败分子谋取私利的又一次盛宴。为什么这么说呢?《意见》中明确现有的不再履职的公务用车在进行改革时都需对外拍卖,而拍卖就可能面临车辆定价是否合理,拍卖范围是否大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人为可操作因素较大,稍有监督不到位,自然就会出现好车定低价,内部拍,只有领导买等一系列不公平现象,也自然容易产生腐败行为。
其二是要防范公车改革成为变相的福利“大锅饭”。公车改革发放适当补贴是下公车拍卖后的关键一步,为什么呢?试想,如果不发放一定数量的补贴,遇上一定距离的公务出行,又有几个人愿自掏腰包呢?显然一次二次可以,多了谁也会不干,毕竟路费都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出。发放补贴也要防止出现“大锅饭”,又搞平均主义,搞官僚主义,应该根据岗位不同设置不同的补贴标准,真正把补贴发给出行多的人,体现补贴是为公务出行设置的初衷。
其三要防范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改革。那些本不该配备公务用车的领导变着法子配公车,或者一手领着补贴一手伸向还保留有公务用车的单位,打着公务行为需用车,挤占仅存的公务用车为己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作者: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