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数据 > 正文

牛来“赚快钱” 股民户均借35万元炒股
2014-12-16 20:30:06   来源:南京晨报   评论:0 点击:

  融资余额逼近8500亿;专家:三类股民应远离融资炒股

  “借钱炒股”曾在很多的教科书中列为投资的“禁区”。如今,随着A股指数快速走强,股民依旧无法抵挡赚快钱的诱惑。数据显示,两市融资余额自8月中旬开始急速攀涨,12月2日,融资余额达到了8402.4亿元,对应约240万户信用账户投资人,每户借钱数量相当于35万元。    

  借钱炒股很流行 人均借35万元

  记者从南京多家券商了解到,开通融资融券账户的投资者快速增长,人们期待向证券公司借钱的模式,实现炒股资金的迅速放大,以期能在这波牛市行情中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原先很多人谈到借钱炒股很反感,甚至直接拒绝,现在不少股民开始主动找到证券公司借钱炒股。”

  WIND数据显示,两融开户数量在明显增多,今年1月份信用账户开户量为132.6万户,6月底已增长到了181.30万户,但10月底已增长到235.79万户。与此同时,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融资余额快速攀涨,8月15日,融资余额为4779.92亿元,11月26日,融资余额首度突破8000亿元大关,随后几个交易日,指数快速上行,融资余额继续上升,12月2日上升到了8402.4亿元。这意味着,开信用账户的投资人平均每人向证券公司借了35万元进行炒股。

  10万最多能当17万元用

  分析人士指出,假设某位投资人有10万元,并且在10元的价格买入了招商证券,如果开通了融资账户,可以将买入的股票做“担保质押”来获得最高约7万元的资金,这笔资金可以继续加仓,相当于账面多出了7000股招商证券[微博]股票,合计持有1.7万股,在本轮行情中,招商证券涨到了21元以上,那么该位投资人实际获得了18.7万元,如果仅凭个人去操作,这波牛市行情,他仅能获得了11万元。不过,业内人士称,如果看错了方向,那么损失也将扩大。

  近来收益整体不错爱买大蓝筹

  “并非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融资买入。”业内人士称,融资买入的股票必须是交易所发布的融资标的股。“从最近整体行情来看,借钱炒股的股民现阶段收益不错。”南京一家券商人士说。据介绍,最近一段时间,证券、银行、保险个股涨幅不错,这些权重股基本都在融资标的股中。这波权重股的上涨,直接给胆子较大的投资人带来超额回报,很多股票上涨了50%以上,融资交易的投资者扣除收益通常能有70%以上的收成。

  WIND数据显示,中国平安、中信证券、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成为融资余额最多的五只股票,其中,中国平安[微博]融资余额超过了166.93亿元,中信证券、兴业银行融资余额均超过百亿元。

  “加杠杆”放大指数和个股涨幅

  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经理认为明年A股行情保守能看到3400点,最高能达到4200点,他认为,很多人还用老眼光看待涨幅,但目前的资金构成情况已不同了,随着融资融券的推出,市场存量资金等于加了一个“杠杆”,这有些像当下买房人向银行借钱买房的行为,前几年房市价格快速被推涨,也与较高的资金杠杆的作用密切相关。他补充说,如果按正常市场存量计算,市场可能会涨10%,但有了资金杠杆市场指数的涨幅就会显著增大。“以过去买房经验看,学会融资的投资人,在整个市场的上升期,收益要比光靠本金投资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类股民应远离融资炒股

  “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适合借钱炒股。”南京一家券商分析师表示,“三类股民应减少融资炒股的次数,或者干脆不参与。”他表示,如果没有经历一轮完整牛熊市的投资人,应该谨慎参与借钱炒股的交易,因为,融资炒股需要有更严格的风险控制,一旦市场转向,很容易因没有及时撤出,导致满盘皆输。第二类投资人应该减少参与次数,即短线交易水平较弱者,因介入点把握得不好,比较难以从融资中获利。第三类投资者应该避免参与借钱炒股的交易行为,即炒股患得患失、心态波动较大者以及容易追涨杀跌的人,因为他们容易受外界影响,参与有杠杆的交易将承受更大压力,容易使其投资弱点更为充分暴露。

  记者 黄阳阳

相关热词搜索:快钱|35

上一篇:新浪财经调查:A股成交量还会继续攀升吗?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中国财经时报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