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垄断处罚治标不治本 修改品牌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2014-07-22 10:18:00   来源:证券日报   评论:0 点击:

  7月初,北京奔驰对外宣布,全面下调了车型的售后保养费用,最为明显的是套餐的种类增多,价格更为透明。按说消费者得了实惠,豪车买得

  明明是一部由缺陷的《办法》,却在一次次放风中迟迟不见修订版正式亮相,实则是在汽车厂商集团与汽车经销商集团博弈之下,牵头部委商务部举棋不定、患得患失,最终利益受损最大的还是消费者。

  笔者认为,发改委反垄断局此时对汽车企业进行垄断处罚只能是“治标”,真正想要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还需要修订《办法》,这才是“治本”,当然这终究需要发改委、商务部、工商局三部委协同好,从规范市场次序,协调汽车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入手,真心实意维护好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横向对比各国汽车销售与汽车售后服务模式,只有日本与我国比较相似。国内目前通行的4S店销售模式,就是由当年本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广汽本田率先试验的,这种模式的普及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也导致市场形成了厂商强势、经销商弱势的利益格局。

  在日本,汽车厂商在汽车销售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日本汽车厂商一直以来就有自建销售网络的做法,汽车销售代理公司多由汽车厂商直接控制,即便存在部分非自建的网络,也有它们参股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汽车厂商在经销商网络中拥有说一不二的话语权,对经销商的服务质量、配件供应等实施严格的控制,汽车厂商向经销商提供统一的服务培训,同一品牌的相同配件,由厂家统一供应,并实施全国同一价格。

  而我国汽车销售体系与之有所不同,4S店等销售网络大多都由经销商自掏腰包、花费巨资建店,甚至是向汽车厂商要货,也是提前支付现金进货,按说独立出资人完全有权力制定自己的汽车售价、售后保养价格,但实际情况却相反,甚至于进货数量也要受制于汽车厂商。

  而这一切都始于《办法》授予汽车厂商的权力,也正是如此中国的汽车销售不会出现“国美”现象。只有通过修改现行《办法》,取消总代理制和品牌汽车销售授权,允许经销商进货渠道可以多元化,不按厂家指导价销售,才能打破汽车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附庸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管理办法 品牌

上一篇:遏制“蝇贪”现象之“四要”
下一篇:请副市长莫拿“肖像权”掩盖事故真相!

分享到: 收藏

精华推荐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