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两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中小银行的业绩分化差异越发明显。
首先,在全国诸多中小银行中,一种情况是,部分银行盈利继续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另一种情况是,部分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疲软,甚至开始下降,但是依靠着压缩费用,勉强保全盈利继续增长的“颜面”;三是盈利下降拐点已经显露无疑。
“除资产质量、利率市场化因素外,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中银行可以凭借便利的互联网支付技术、理财业务等方面的优势,在这些方面中小银行并无优势,所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也容易遭受挤压。”上述监管人士表示。
其次,在净利润下降的十多家中小银行中,江浙两地就占了50%,其余分别来自山东、江西等地。相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中小银行尚未出现较大面积的盈利下滑。
上述监管人士认为,首先宏观经济下行,尤其外向型经济低迷的影响,带来银行坏账风险,这两年在东部尤其是江浙地区最先爆发,所以当地不少中小银行的业绩拐点风险在2013年开始释放。这种情况会具有传导性,预计不少中西部的中小银行业绩下降,也会在2014-2015年陆续出现。
不仅如此,从资产规模、净利润等指标看,在华外资法人银行毫无例外也属于中小银行。在2013年纳入统计的14家主流外资行中,71%的银行都同比下滑,仅有澳新中国等4家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譬如领头羊汇丰中国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3%,三井住友银行(中国)净利更是同比下降34%。
“外资行2013年的业绩表现确实很差,因为外资的管理风格是要求对不良资产处置较快,所以业绩数据下滑显现也很快。虽然今年以来业绩开始有一定恢复,但是依然艰难。”上述中小银行行长表示。
多位银行业人士建议,在行业拐点来临之时,中小银行应对的关键策略还是转型,首先由以往粗放式的增长模式朝精细化管理运营方向转变,但这可能会导致资产规模的徘徊不前,对于以资产规模为主要考核指标的不少中小银行的高管来说,将是个两难选择。
“包括用工成本等在内的运营成本仍有压缩空间。这些年不少农商行工资水平的增长远超过其业绩增长速度。”上述监管人士指出。
其次,中小银行要重新坚持草根文化、小微企业贷款的经营特色,专注与本地化、专业化,再凭借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扩大金融服务的效能。“现在众多中小银行的经营策略单一雷同,特色银行较少,所以很容易失去客户的忠诚度。”上述人士表示。(编辑 韩瑞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