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证券 > 正文

三大运营商的热情和冷漠:4G政策红利,谁最受益?
2014-07-19 21:07:38   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原创   评论:0 点击:

  前些日子,中国电信4G在16个城市大规模放号,此举再次引发业界对中国4G发展的大讨论,加之,内部人士透露,中国电信4G今年投资将达到40

  前些日子,中国电信4G在16个城市大规模放号,此举再次引发业界对中国4G发展的大讨论,加之,内部人士透露,中国电信4G今年投资将达到400亿元,而且这种高规模的烧钱行为至少要持续2~3年,总计规模1000亿元,更让人想入非非的是,电信只是三大运营商中的后起之秀,和老大哥中移动的手笔可能会有层次上的差距。

大跃进 中国电信业的4G迷城

  大跃进 中国电信业的4G迷城

  从网络规划师、到射频器件供应商、再到主机站施工队、乃至做网优运维生意的,无不摩拳擦掌。对于他们来说,中国能否顺利过渡到4G时代无关紧要,关键的是,要抢占4G网络铺设的大好先机,体面的说法是:帮助推中国4G发展,其实,就是跟着感觉发一笔横财罢了。毕竟,1000亿元的投资随便分点,就能去北京5环内买上两套房子了。

  中国电信的举动让全国媒体再次沸腾,高喊:4G时代来了,这口号一喊就是大半年。其实,早在去年12月4日,第一批4G牌照发放时,媒体们就兴奋异常地高呼万岁,但事实上,如果把4G产业比喻成生孩子的话,发牌照和投资计划拟定充其量只是验孕试纸上出现了两道杠,要想真正地获得新生命,4G团队还需要一个美妙且痛苦的过程,而具体到中国电信业,首先要讨论的话题是:我们真的需要4G网络吗?或者说,大跃进地推行4G到底是什么目的。

  反骨发展,4G如何改变生活?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逻辑是:需求催生技术,技术又引导需求。人类不想走路,汽车应运而生;莱曼兄弟幻象如鸟儿般飞翔,飞机出现了,现在,我们可以乘坐飞机穿越广袤的天空、辽阔的海洋,当然最好不要乘坐马来西亚的航班。

  可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尤其是3G以后的发展却完全违背了这个规律。自2008年开始,3G网络建设方兴未艾,轰轰烈烈,一些通信类公司招聘时,笔试试卷必备题目:什么是3G,但时至今日,仍然有大量消费者没有搞明白3G的准确含义,最起码,我妈就不知道,而且笔者也有一些来自农村的朋友,他们家乡的主力消费群体基本也是固守在GSM时代,莫说网络流量、App应用,他们常常因拼音不熟练而放弃短信业务。

  诚然,农村或者三线以外的城市,不能代表最主流技术的发展,我们也不能借此否定中国3G网络的发展,但问题是,通信这种关于民生的产业,理应是惠及全人类的。GSM手机之所以摧枯拉朽、水银泻地般地席卷全球每一个角落,中移动还推了个叫“全球通”的业务品牌,究其原因,在于2G手机之于固定电话,是革命性发展,每个通信主体都希望摆脱电话线和电话机地束缚,但3G的优势在于能提供一个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相比于2G的革命,这更像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

  如今风水再回转,4G的发展面临同样地尴尬,不仅普通消费者搞不清楚4G的定义,连专家们都模棱两可,后来,只能由国际电信联盟(ITU)重新定义了标准:数据传输速度达到100mbp/s的技术,理论上都是4G技术。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4G会如何改变生活呢?

  从ITU的定义来看,4G技术也属于演进技术,如果说3G是高速,那么,4G就是超高速,是当前国内主流3G TD-SCDMA的35倍,是3G WCDMA的14倍,总之,4G最核心的特色在于:永不停歇的流量。实验室中的4G设备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而由中移动铺设完成的首个4G网络,全面覆盖京津城际高铁,实现了300公里时速高铁场景下的数据高速下载,据说一部2G大小的电影仅需要3~5分钟。

  高速下载、高分辨率、大流量时代,这些听起来都蛮拉风的,但问题来了,消费者不仅要问:我们真的需要吗?因受限于屏幕尺寸,再高的分辨率也无法达到电影院的效果,而且据中移动推出的4G套餐来看,下载一部电影比去电影院还要贵。至于说,3分钟还是半个小时的下载时间,对于一个有闲心看电影的消费者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或许,4G的到来会重新构建移动互联网,我们能随时随地享受畅快的网上冲浪,到那时候,我们仅用0.5秒就能打开朋友圈,办公室亦能收看NBA总决赛直播,而一些物联网、O2O、移动电商、车载系统也因流量瓶颈的解决变得快速发展,但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演进过程,总之,在消费者彻底厌烦3G,或者资费不能降到平民价格之前,4G是没有办法出现井喷式发展的。

相关热词搜索:迷城 电信业 中国

上一篇:A股熊猫烟花注资1亿进军p2p 推广不靠烧钱就凭口碑
下一篇:刘维法庭最后陈述:愿意接受法律对我的公正判决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中国财经时报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