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做法的判断依据来源于6月份上市新股的表现。
彼时上市的10只新股中,飞天诚信(300386.SZ)发行市盈率仅16.7倍,而同业公司静态市盈率超过50倍。仅从估值角度判断,其上市后涨幅将达3倍。实际上,飞天诚信最高涨幅3.39倍,在首批新股中涨幅最大。
北京一位保险公司分管投资的副总经理介绍,他们选择新股标的的思路就是挑选上市涨幅较大的品种。具体标准是盘子小,发行价较低,与同业上市公司估值差异较大。
根据这套打新逻辑,机构挑选出的标的主要集中在环保、医疗、计算机等新兴产业,上市板块是在创业板。
代表性的案例如台城制药,其发行价14元,对应2013年市盈率17.50倍。而医药制造业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34.48倍。
天华超净发行价8.47元,对应2013年市盈率是18.29倍,而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则有41.88倍。
与此相比,属传统行业的长白山发行市盈率20.25倍,同业近一个月静态平均市盈率仅18.32倍。为此,机构判断其上市后空间较小。
还有些机构选择打新品种的依据是能否精准计算发行价。
“12只新股中2只有老股转让,没法精确算出发行价,就放弃了。”一位上市券商资管部总经理表示,只要不涉及老股转让,就能算出发行价,入围概率较高。
程序化交易
机构参与网下询价的意义是给新股定价,但在当前环境下,机构询价已成为一项程序化交易的行为。
“打新不用看基本面,只要根据发行股数、募集资金算出发行价就可以了。”一家保险公司的投资经理李勇(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打新是由研究员和交易部负责,投资经理已经完全不管这一块。
这与6月份的新股询价有非常大的反差。
彼时的做法是研究员计算发行价,投资经理会亲自翻阅招股说明书,研究新股基本面,再讨论新股报价策略,在参考价基础上压低一两分钱报价,以提高入围概率。
但6月实践后,他们发现,“新股报价就是算出来的,跟公司成长性没关系。”于是,他们改变了打新的做法和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