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证券业协会规定,机构参与网下打新必须出具一份询价报告。因此,研究员会专门撰写一份新股定价报告分析,介绍公司基本面、同行业公司对比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盈利预测模型。
但在具体操作时,他们根本不看这些冗长的材料介绍和盈利预测模型。“我们只看一个数字,就是研究员算出来的发行价。”李勇透露,算出发行价后,投资助理会询问分管固定收益的投资经理,最大融资量是多少,然后再算出新股申购数量。
对李勇而言,打新已变成一项“程序化交易”的工作,不用研究公司基本面,只要算出价格,然后再看能打多少,报一个价格和数量就行。
这正是当前机构网下询价的普遍状态。
“现在的游戏规则就是定价发行。”一位合资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认为,在此环境下,如果机构研究公司基本面,对打新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这同样来自6月的经验教训。彼时,他们计算出新股价格后,提交给投资总监审核。这位总监在研究员算出来的价格基础上“加了1分钱”,结果导致公司报价集体被剔除。
另外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也有类似案例。
“研究员算了天华超净的发行参考价是8.49-8.50元,但基金经理认为公司基本面比较一般,没必要报这么高,给出的报价低于8元,结果新股入围价就是8.47元。”一位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总结,最关键因素是精准计算发行价,而非研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
“如果按照基本面来研究新股价格,绝对是失效的。”一位保险公司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新股发行价并非市场化结果,其最终值多少钱,将由二级市场流通以后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