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困惑
一边是监管层紧锣密鼓地推进,一边是行业也不乏理性思考。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本轮车险费率改革,监管和行业又没有触及绝对免赔额的问题。但是“没有免赔额的车险市场是发育不成熟的市场,大量理赔资源投在小赔案的处理上,车险成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偏离了客户最需要转移的大额赔付风险,加重了客户的保费负担,降低了行业的服务效率。”陈东辉说。
在陈东辉看来,各国车险业有几个普遍规律:市场集中度高,前几大家的市场占比过半;产品同质化,各公司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主要是价格竞争;经营结果同质化,很少有公司能够摆脱承保周期。这些规律的根源在于车险是金融服务中的一种低价值必需品,因此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高行业效率,但对于产品的多样性和市场活力不可期望过高,更不需要拔苗助长。
高华证券认为,潜在的市场化进程是财险行业盈利能力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为这可能在长期内引入更多竞争。不过,得益于两个缓冲因素,改革的短期冲击可能较为温和;诸如,虽然在初期阶段人保财险、平安、太保或需要共享更多数据,但是相应地监管给予它们的定价灵活性可能要大于其他险企;此外是承保成本的上升使得行业偿付比率自2011年以来持续走软,限制了险企开展价格竞争的能力。“保监会已经表示,其长期目标是通过偿付比率要求来间接管理行业竞争,同时将定价交给市场。”高华证券称。
不过,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中小公司经营艰难;行业目前60余家公司,而2013年车险实现承保盈利的只有人保财险、太保、平安三大家,大量中小公司车险亏损严重。而费率市场化意味着成本的竞争和风险细分的竞争,这两个方面中小公司没有优势。与此同时,三大家公司的市场集中度超过三分之二,中小公司的资本实力与大公司悬殊太大,很难采用杀价策略抢夺份额,对大公司构成威胁。
因此,“市场化无助于行业主要矛盾的解决,甚至还会进一步加剧中小公司的困境,加剧行业的二元结构。”上述业内资深人士称。
事实上,小公司生存艰难的主要原因是车险业务的严重“中介化”,因为品牌、销售网络等原因,小公司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直销业务,基本依赖车商、代理公司等中介,而且需要支付比大公司高得多的中介费用争抢业务。其自身管理费用摊不薄,保单获取成本又很高,亏损是必然的。
那么,车险定价市场化之后,监管约束如何体现?
在陈东辉看来,其实只需要关注可能对行业产生系统风险的几个节点:譬如通过减少责任降低保费,这可能是市场化之后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实如果条款责任范围相对一致,各家公司仅通过费率打折进行价格竞争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减少责任,缩小保障范围,则恶性竞争的空间巨大,这应当是监管的重点。如果管不住,行业可能竞相采用低价低保障条款,以牺牲服务争抢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
其次是产品碎片化。基于天、公里、旅程的车险产品在国外已经出现多年,但远未成为主流,一般只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要避免国内一些行业主体采用碎片化产品冲击市场,这对行业又可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碎片化产品作为一种销售模式,对部分客户具有新奇感、吸引力,但对于提高行业的经营水平、服务能力毫无帮助。
最后是被比价网站带入简单的价格竞争,比价网站的负面最终让英国车险行业连续亏损多年。“从中国消费者的特点看,比价网站有可能在简单的价格竞争中起到主导作用,这是监管必须加以引导和避免的。”陈东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