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最好的告慰是堵住安全漏洞和抚平人心伤口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笛声长鸣,烛光摇曳。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遇难者“头七”祭奠在雨中举行。
截至18日9时,事故已造成114人遇难,其中83人身份确认,包括公安消防人员18人,天津港消防人员32人,民警6人,其他人员27人。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伤亡最为惨重的事件。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头七”是亡魂返家之日。告慰逝者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深入调查事故原因,直面社会关切,公开透明解疑释惑,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事发七天,爆炸原因仍然有太多的未知。事故责任认定也仍有不少疑问待解。爆炸现场几百吨剧毒的氰化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入天津港?偌大一个危险品仓库距最近居民点不到1000米,瑞海公司却可以通过安全条件审查和环境评估,种种乱象暴露的问题亟待回答。
七天过去,善后工作更需提速。危险化学品爆炸后对环境和人体会产生哪些危害?被氰化物污染的空气和水如何“解毒”?遇难者的身份确认工作何时能够完成?责任认定完毕之后,理赔工作何时妥善展开?“英雄没有编外”,能否真正做到对在事故中殉职的所有英雄一视同仁?
中国国务院李克强此前已明确表示,要彻查事故原因,对涉及的失职渎职、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处理。目前,国务院已成立天津港爆炸事故调查组,并全面开展调查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于16日介入事故调查。人们期待,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能尽快公布。
与大地被炸出的坑洞相比,更亟待堵住的是公共安全的漏洞和抚平人心的伤口。在中国,还有多少被化工产业包围的城市隐藏着类似的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官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排查危险化学品隐患,并将迅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此外,根据新规,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官员将被终身追究。
安全漏洞的堵住刻不容缓,人心伤口的抚平则需时日。为防范“人祸”,决策者需进一步反思在规划、安全管理和危机应对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把公共安全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告慰逝者,关爱生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