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很喜欢电动摩托车。在中国特别实用,毕竟是电动的,又很好维修。当然小型摩托车不是那种你喜欢拿来炫耀的交通工具,但它真的很好用啊。”
设计师 Rainer Wessler 一直对摩托车很感兴趣,他和他的同事分别在中国上海和柬埔寨金边,观察不同行业的小型生意人怎样改装摩托车和使用它。他们希望了解一个问题:摩托车这个东西,是如何推动这些人的小生意运转,又如何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Rainer Wessler 为创新咨询公司 frog 工作,任上海工作室的执行创意总监。frog 是一家跨国设计与战略咨询公司,除了设计产品与服务,也组织公司内的设计师、技术与策略团队针对行业趋势、新技术和全球消费文化进行调研,并定期发布研究结果。他们最近一系列调研围绕个人交通展开,为汽车公司、(电动)摩托车制作商提供顺应新变化的解决方案。
Rainer Wessler 团队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最后发表了一篇叫做《改装电动摩托车》的文章,探索了人们如何在电动摩托车上发挥想象力。
摩托车的用法很多样化;在美国旧金山,摩托车租赁服务商 Scoot Networks 提供租赁电动摩托车
在亚洲,人们根据(商业)需要将摩托车改装成不同形式
今天的改装将是明天的产品
文章提到的是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事情和现象。
比如说,小型经商者将电动摩托车当做自己的工作室或移动办公室。像做装修生意(提供钻孔、木工、涂料等装修服务)的人,他可能在自己的电动车上准备好木质平台、绳索和橡胶轮胎,用来固定和摆放各种工具(电钻、水桶、水管、刷子等)。
在那些我们很熟悉的街头流动摊点,电动摩托车同时扮演了仓库和店铺的角色。一辆摩托车上可以搭建起顶棚、货架、店铺招牌,甚至还有厨房操作台。而用于运货的车型经过改装之后,有了更长、更稳固的货架,这样运货员或快递员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派件量,并平稳地穿行于城市之中。
经过观察和一系列采访之后,frog 团队发现这些不同行业的自营业主在面对商业机会时头脑很灵活,将电动摩托车变成自己生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交易发生的场所,或者用它来储存和展示商品、设备,而不仅仅是作为运输工具。
做装修生意的人把它改装成自己的办公室
将电动摩托车扩容
以摩托车为基础搭建的小摊点有这么些装备
尽管这些现象在普通人(如你我)看来凡常而简单,但把它们上升到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你会发现它对研究交通工具趋势的意义。
它们意味着,亚洲城市已经在电动摩托车上发展出一种“可改装”的生态系统,摩托车变成一个能够改装的开放平台,产品可以接受自下而上的定制。这是一种很好的本地化交通解决方案,也代表了商机。
整个交通和汽车行业或多或少可以从改装电动摩托车中得到些启示:“今天的改装将是明天的产品,并将现在看来还较为随性的活动转变为行业、人和商业之间可持续的长久关系。”
摩托车还有很多改装和发展可能,frog 的研究就提出,或许它能配备支持投资理财或急救的装置
我们现在处于一种从“驾驶”变为“出行”的过渡阶段
在与《好奇心日报》的对谈中,Rainer Wessler 和我们探讨了未来交通领域最受热议的话题,无人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从汽车厂商到互联网公司、芯片公司都已经对这种新型交通工具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Wessler 作为设计师,既是汽车行业的参与者又是旁观者,他认为,在无人车投入量产、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部分之前,最需要明确的问题就是“信任”,人们对一个工具的信任。
他举了一个沃尔沃自动泊车事故的例子。2015 年 5 月,一个关于沃尔沃 XC60 汽车发生自动停车事故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这辆车正在往一个停车位倒车,或许是在测试沃尔沃的自动刹车安全系统。当时有几个人面向车站着。这辆车由一个软件来操控自动倒车,当车驶向人,渐渐靠近,人完全有时间躲避,却一直没有动。但车也没有在某一个点停住,而是撞倒了人。
“这很奇怪不是吗。人就站在那里看着它让这一切发生,他充分地信任这个软件,认为车会停下来。问题就在于软件没有让车停下,而更严重的是,软件有这个功能、它知道怎么让车停下来,但这个功能却没有启动/激活。”
在 Wessler 看来,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该讨论的不仅是这个软件和汽车需要改进,或者汽车公司怎样维护自己的声誉,还包括我们需要教育人们什么时候该相信什么时候不该相信,什么责任是该由他们承担的而什么不是。社会应该建起某个机制来处理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故。
如果从所有权的角度(抽象意义上,它也意味着人对车的控制力)看待无人车,驾驶者首先会要经历一个阶段,习惯“去放手”,学会信任自己的车,不再将自己等同于汽车的“主人”。设计师则需要考虑:“我该如何让驾驶者相信让车辆自动行驶,可以和司机开车一样好,或者甚至比人驾车更好?”
未来城市里,街上很多无人车在跑,我们终于可以更自在有效地使用城市资源和空间——这是很多人的美好愿景。但至少在现在,除了“如何监管无人车”“如何保证用户隐私和安全”“发生事故时责任如何界定”值得再多加以讨论,像“信任”这样的褒义词,背后也藏着隐忧。
Google 无人车
百度无人车于去年 12 月在北京路测
当前的城市交通仍然有不少问题(尤其在人口密度大的亚洲城市),比如说,车辆多,交通拥堵,规划好的道路有可能不适合汽车通过,再比如,停车位不足——这又联系到全球城市规划都在遭遇的另一个问题,很大一部分城市空间都被没开动的车所占据。
而在交通运输行业内,同时又经历着快节奏的剧变。
Rainer Wessler 指出,我们现在处于一种从“驾驶”变为“出行”的阶段。过去我们“开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在未来,从A 地到B 地可能不是“开车”“驾驶”这么简单,而是我们处于一个移动的空间里,除了“在路上”,我们也可以做些其他的事。
剥离速度这一层次的问题,交通工具的本质是:移动的空间。目前我们已经能感觉到这样的趋势,“速度”、“逃离”与“探险之旅”,只有赛车手和一部分爱好者还在考虑这些,而大部分开车的人希望从中获得的实际上是移动的便利性。
汽车公司遇到的一大挑战正来源于此。当大家在谈汽车的时候,已经不再只谈驾驶,人们有了更多故事可以说;但大部分汽车公司花了一百多年来打造品牌,目前所建立起来的品牌和拥有的能力,却多数只跟驾驶有关。
在未来,当你坐进一辆车时,你会得到怎样的体验?
汽车制造商还没有能力去回答这个问题。
上文提到改装摩托车对交通行业的启示(即鼓励汽车发展成开放系统),那我们也可以思考:如果把汽车也设计成为开放的系统,有更多“改装”的可能性,就可以拥有更大的创新的来源,为自己公司所用。
已经有公司在做这件事,特斯拉就已经宣布把所有专利开放给整个行业。不过大多数汽车公司大概不会完全开放,更可能选择的是开放合作。Rainer Wessler 举了几个例子。“想象一下,宝马开始和瑞士家具公司Vitra合作,一起设计一间起居室;或者和Muji合作,把宝马打造成更好的办公室,或无论是什么总之是更好的空间。”
反过来,汽车在未来也可能成为Muji、Vitra、宜家甚至Gucci 这样的公司的商业空间。或许这些了解人们如何居住与生活、了解人们如何工作、了解人们如何寻找乐趣的公司,会利用汽车这个“地方”来为人们提供有特色的体验。
Muji 推出的样板房“纵之家”,或许以后他们的业务会从住宅扩展到出行领域
2015年,宜家设立了研究中心Space 10,希望通过许多创新实验、原型产品测试,寻求改善城市人生活状态和健康状况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汽车行业在重新定义“移动/移动性”。Rainer Wessler 认为,在未来,汽车公司不再将移动性看成是交通工具的集合,而把它视为一种宽泛的服务。
比如说,如果你是某公司的付费用户,他们就承诺无论以何种方式都要把你按时、安稳地从A地带到B地。或者,有的品牌提供的服务是,用最短的时间把你载到某地;有的品牌会说,在这个过程中,你能享受最奢华的体验;有的则说,我所提供的服务最有趣,因为我们的车上有很棒的俱乐部。
“我认为,‘移动性作为一种服务’是这个行业的未来。对汽车公司来说,汽车并不是仅有的能够贩卖他们价值观的商业机会。”Rainer Wessler 总结道。
一个合理的想象是:几十年后,从 A 地到 B 地会更关于生活、工作、玩耍。现在我们有车、有家(房子)、有办公室,或许在未来,汽车就是这些地方的延伸。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汽车也并不一定就像当代车的样子,人可以更灵活地定义移动空间的规格、形式;有一天街上很可能就更少车了,因为我们学会更合理地使用交通工具,从而相应的服务性设施减少了我们在通勤中所花费的时间。
在未来,城市的规划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们所熟知的 Uber 和国内的各种打车应用已经树立了某种新规则。它们表明了交通运输行业正涌现出新商业模式,这让我们对分享经济有了新的而且是感性的理解,同时也改变了人在城市中出行和生活的方式。
如果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纽约时报》一篇讲述一辆自动驾驶车如何体验城市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文中提到的 ScanLAB项目通过无人驾驶汽车的电子眼来对伦敦进行 3D 扫描和城市测绘。这个项目认为,人类现在并非在独自感知和体验现代景观——还有别的东西和我们一起,在用完全不同的、本质上非人类化的方式对建筑环境进行着透视。
换句话说,一辆无人驾驶车上配备着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而城市中有复杂的建筑形式、各种反射表面、无法预测的天气和临时的建筑施工地,假如一座建筑表面材料的反射功能不好,触发(或者无法触发)自动驾驶车上的某个传感器,那就有可能会引发事故。
设计师、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者不仅要考虑未来人们怎么去体验他们的设计,还需考虑车辆会有怎样的体验。仅在这个意义上,交通工具的更新就已经在重塑我们的城市。
ScanLAB项目通过无人驾驶汽车的电子眼来对伦敦进行3D扫描和城市测绘
Rainer Wessler 认为,未来城市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找到公平、民主的方式来使用和分配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包括空间、教育、医疗、安保、清洁的水和空气、能源),而不是像现在,大量停开的汽车占据城市。理论上说,也许有更多的居住空间,更少的停车空间,居住可能就不仅仅是在房子里了,车成了更多故事发生的地方;亦会有更健全的系统来规划和管理所有资源。
Airbnb 就带来了很好的变化,它是新型商业模式的代表,很可能也意味着人类朝未来居住方式变化的开端。这个品牌最终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件事“哪里都是你的家”。而随它一起出现的趋势是,人们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可能越来越少回到自己的故乡和国家。“家”这个概念对我们的身份认同起到的作用将完全改变。
Wessler 援引了德国媒体曾做过的报道,说一个女孩在火车里生活,她放弃了自己的公寓,跑到公共交通去居住。这个女孩认为交通工具上的环境已经能满足居住条件,她可以租一个床位,拥有还过得去的浴室。
这只是实验,但 Wessler 认为它可以作为游牧式生活方式的一个案例,帮助我们思考得更远。我们不知道人的生活方式将如何改变,设计师、记者、作为读者的你,都只是人群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在金字塔底端的人(比如移民到欧洲的难民),或者在金字塔顶端那些经常需要出行的人,大家在现在和未来,都会有不太一样的生活。
“没有什么模式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所以在未来的城市会有许多不同的模式。人们仍然有自己的家,但也有更多的人会选择和人分享家,分享车。好事是,城市会以更少的能源,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RainerWessler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