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会让人民币再次大贬值吗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5-10-30 16:36:01

  作者韩会师撰文指出,一次性贬值看上去是个迅速打消贬值预期的简便手段,但操作难度很大,对政府长期信誉的破坏作用也很大,个人感觉至少在12个月之内不会再来第二轮。为什么是12个月呢?因为多数情况下人会忘掉1年前自己干了什么。市场破局遥遥无期,为今之计只有等待。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建议进口企业果断购汇,出口企业远离期限较长的远期合约。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这几天多位朋友询问:“人民币会不会再来一波一次性贬值?”

  我反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想?”

  答曰:“你看人民币这个不死不活的熊样,最近两个月日内波动最大不超过3分钱(300基点),小的时候连4厘钱(40基点)都不到,两个月里波峰与波谷之间也不到700个基点,基本上在6.35上下横盘,这和8月11日之前在6.21附近横盘有多大区别?”

  亦有人答曰:“如果一次性贬值到位,哪有现在这么大的贬值压力,8月11日就是步子迈得太小了。”

  听完朋友们的牢骚,笔者深感央行和市场可能又形成了对立的局面。

  人民币在811汇改之后整体持稳,央行最主要的意图笔者猜测是稳定市场情绪,毕竟8、9月份那种动辄上千亿美元结售汇逆差的局面必须扭转。央行认为扭转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之后,汇率改革才能进一步稳步推进。

  但人民币过于稳定的局面明显与企业对人民币的判断相悖。无论是GDP的增长压力,还是出口的下滑局面,都令企业觉得贬值似乎更合理。再加上美元的强势以及其他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企业家们更倾向于将人民币目前的稳定看作央行在“死扛”,一旦扛不住,人民币免不了还会继续贬值。

  9月的结售汇数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悲观情绪。9月银行代客即期结汇仅有938亿,是2011年3月以来最低值,但今年9月的出口规模是2015年的最高值;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签约规模仅有22亿美元,更是创造了历史最低。很明显,企业死活不愿意结汇。他们等的无非就是人民币恢复贬值,以便给手中的美元卖个好价钱。

  其实央行内心深处未必认为人民币没有贬值空间,要不然就不会有8月11和12两日的一次性贬值。但市场的反应太过于恐怖,8、9两月银行代客即期结售汇1104亿和948亿美元的逆差分列历史第一和第二宝座,这是央行从未经历过的风暴,比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港元面对的压力一点都不小。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没有足够的信心之前,人民币再来一波大贬值的概率不高。

  鉴于目前企业低迷的结汇动力,央行绝对没有信心再次放任人民币贬值。而在年底发奖金之前,恐怕企业的结汇意愿都不会太强。尽管对购汇的严格约束降低了购汇压力,但结汇的萎靡很难令结售汇恢复高额顺差格局,能基本平衡就不错了。果真如此,央行的信心又从何而来呢?

  现在的局面很无奈。央行盼着企业在贬值预期消退后结汇,所以尽力维持人民币稳定;企业想着人民币贬值之后再结汇,所以等着央行先认输。于是央行和企业就成了“彼此凝视”的局面,这不是“王八看绿豆”那种含情脉脉,而是“敌不动我不动”的虎视眈眈。

  但这种僵局最终是要被打破的,但打破的方式绝不应该是再来一波一次性贬值。

  因为这种手段是在透支央行的信誉。

  2014年2月人民币突然贬值之前,官方的表态一直是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2015年8月11日之前,官方的表态依旧是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但连续两次的大幅贬值都让此前签署结汇合约的出口企业损失惨重,他们已经对央行产生了信任危机,这也是为何最近两月人民币稳中有升但企业却拒绝结汇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官方的历次表态均非妄言,因为人民币每一轮的贬值幅度都控制在3%左右,与欧元、日元、英镑、澳元、雷亚尔、俄罗斯卢布等任何一个大国货币的贬值幅度相比都很小,但中国的问题是,长期单边升值的环境让企业对1%的贬值幅度都会很过敏。

  811之后,央行和国务院都表态人民币不会继续大幅贬值,央行更是在8月13日媒体吹风会上表态人民币的一次性纠偏已经完成。如果再来一波一次性贬值,根据历史经验,贬值幅度很难超过3%,也就是贬至6.5左右。但这个价位万一没有打消贬值预期,换来的一定是出口企业的进一步观望和进口企业的购汇冲动,随之到来的就是外汇储备的持续流失。同时市场对央行的信任将彻底消失,央行稳定市场的难度和成本将更大。

  总之,一次性贬值看上去是个迅速打消贬值预期的简便手段,但操作难度很大,对政府长期信誉的破坏作用也很大,个人感觉至少在12个月之内不会再来第二轮。为什么是12个月呢?因为多数情况下人会忘掉1年前自己干了什么。

  市场破局遥遥无期,为今之计只有等待。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建议进口企业果断购汇,出口企业远离期限较长的远期合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