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主品牌集体破局 “海豚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1月19日报道“欧洲市场,我们有计划,会一个一个去攻破。” 爱尔兰当地时间1月14日,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一天前,蓝青松刚刚参加上汽大通爱尔兰国家邮政车辆交付仪式。260辆大通V80一次性交付爱尔兰国家邮政局,是自主品牌在欧洲的最大一次订单。
政策采购订单,对私人消费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爱尔兰大单后,大通在欧洲市场继续破局,英国市场的3000辆订单也已敲定。
欧洲市场,向来易守难攻,对于自主品牌而言,仅技术门槛,就已望而生畏,而要在欧洲市场与国际品牌竞争,更需要技术、品牌的双重突破。即便是国际汽车巨头,比如通用,也是通过购买当地品牌——欧宝的方式,来获得当地市场的占有率。
但是,在欧洲等主流国际市场的突破,对自主品牌提升规模效应和“中国制造”的口碑,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如何开发欧洲市场,也成为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一道新课题。
自主品牌集体筹谋“海豚市场”
拿到爱尔兰大单的上汽大通,并未高枕无忧。参加完邮政交车仪式的第二天,蓝青松就匆匆赶往德国,为大通下一代发动机开发做准备。
海外市场对自主品牌而言对提升销量和品牌有很大帮助,特别是能进入到主流的国际市场,还能带动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前期在对国际市场了解后,蓝青松透露,上汽大通将重点打造澳新、欧洲、东盟、中东、南美五大国际市场。
进入主流国际车市,对企业而言,必须具备综合能力,产品和技术都要过硬。在这些市场,自主品牌直接与国际车企竞争,在没有实现当地生产之前,欧洲市场的税收也非常高,乘用车的税收超过40%,上汽大通的税收也高达12%。所以,在产品上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很难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此外,欧洲市场的法规升级很快,即便进入也不能有丝毫放松。
尽管入欧路途坎坷,但自主车企出口欧洲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十年前到中国,自主车企几乎没有出口欧洲的想法。直到两年前,我们才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上汽大通爱尔兰和英国经销商Harris集团市场总监克里斯告诉记者,除了上汽大通,Harris正在与中国重汽和金龙汽车洽谈合作,其中中国重汽将于今年在爱尔兰和英国开卖。
在乘用车方面,除了已经进入英国市场的上汽乘用车名爵外,奇瑞、吉利等自主车企,也纷纷制定了入欧计划。奇瑞计划于2017到2018年之间做进入欧洲的准备;吉利也正在规划将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车型输入欧洲。
“欧洲市场技术门槛高,仅技术升级和产品改造的费用至少需要几千万,如果没有销量支持,根本无法收回投资。”克里斯说。这一点也得到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何晓庆的认同。他认为,如果没有量的支撑,进入欧洲市场的技术升级成本是巨大的,产品不可能有竞争力,这也是奇瑞不着急入欧的主要原因。
在自主车企看来,欧洲市场就是麦肯锡所提出的“海豚市场”,它市场容量大、利润丰厚,但最难占领。因为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观念成熟,对品牌忠诚度高,加之当地一般都具备成熟的汽车工业,所以“外来者”很难攻入。
自主车企之前的海外出口主要集中在国际的“土豆市场”和“鸡肋市场”,但随着自主车企整体技术升级,进入以欧洲为代表的“海豚市场”已成为必然。
借当地经销商提销量
“海豚市场”不仅对自主车企难进入,日本车企入欧也曾有艰难时光。据克里斯回忆,当初Harris集团引进日本商用车品牌日野时,消费者的态度也非常排斥。鉴于此,前期进入欧洲市场的自主品牌,基本都是之前与欧洲市场有一定渊源的。
比如上汽名爵和上汽大通LDV,在被上汽收购前,都是英国的传统汽车品牌;吉利再次入欧,借助的也将是沃尔沃在欧洲的口碑和影响力;中国重汽进入欧洲的前提是,与知名商用车品牌曼进行了合作。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没有欧洲血统的产品,就无法在欧洲市场立足,但前期是,必须在当地找到有实力的经销商。
以Harris集团为例,它从1942年起经营商用车,目前是爱尔兰和英国最大的独立商用车经销商,主要销售日野、五十铃、依维柯和大通等商用车品牌,旗下直营和二级经销网络的触角遍及英国与爱尔兰。
“‘Made in China’我知道,但我相信Harris集团,我之前的车辆都是在他们家买的。”爱尔兰消费者Keith Hendrick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如此信任Harris,是因为该集团为其售出的卡车提供5年免费修理。另一名消费者Thomas Fitzsimons也告诉记者,“我并不知道我购买的LDV在哪里生产,但我相信Harris集团,因为我的上一辆车也是从他们家购买的。”
不过,能够与欧洲主力经销商合作,前提是要获得经销商的认同。蓝青松透露,在进入爱尔兰和英国之前,上汽大通不仅在中国市场连续4年保持高增长,在国际市场也已进入包括爱尔兰、澳大利亚等41个国家和地区。Harris集团是看到上汽大通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市场的良好表现后,才最终决定与大通合作。这加速了上汽大通进入欧洲市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