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播电视台3部纪录片 镜头定格回望95年风雨兼程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27 09:55:12

95年前,谢觉哉的日记记下了毛泽东与何叔衡于当年6月29日晚间从长沙悄然赶赴上海的情景:“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这5个圆圈代表什么?

2016年的早春三月,阿拉伯海的一次港口例行检修、德国法兰克福的一次商务洽谈、弥漫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一栋民宅里的茉莉茶香,三者之间有何种内在关联?

从7月1日起,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各大频道将播出3部专题纪录片:《面向世界的中国共产党》《理想照耀中国2》《诞生地》,共计24集。这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历时2年多制作的高品质纪录片,全方位反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执政理念和政策主张,献礼建党95周年。

当观众随纪录片的镜头站在95年的时空坐标上回望,不难发现———从上海的兴业路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从北京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95年的风雨兼程,亦是中华民族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印迹与民族精神记忆的一个剖面,其中有风云流变,有勇者奋楫。

《面向世界的中国共产党》:外部视角下的中共

该片从2016年3月的一次跨时空交集切入第一组镜头,从阿拉伯海到罗马尼亚再到德国,寰宇同此凉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察家们透过电视节目中对中国“两会”的报道,关心着同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和巨变的中国。

主创这样阐释:“我们讲述外部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却在采访过程中反复被印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那是一种从诞生之初便与世界风云紧密相连的锐利观察与静敏思考。”

过去1年多,制作方采访了国内外20多名专家以及50多位各国和地区的政要。其中,既有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便以外交官身份来到北京的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罗明,也有一直保持观望的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克里·布朗;既有欧洲社会党主席、保加利亚前总理谢尔盖·斯塔尼舍夫,也有美国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这些国外专家、政要讲述了各自认知下,中国共产党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迈入新世纪后的历程。这份专家与政要名单与他们的口述,恰是一个缩影,证明了在坚持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面向世界,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朋友圈”。

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美国亚洲协会研究院院长陆克文在片中所说:“从1979年到现在为止,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有很大的一种变化。”始终坚持前瞻性研判、坚持主动调整,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大势的判断,和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决策,一次次被历史证明了正确和富有远见。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中国领导人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反复阐述、与全世界政治家和民众坦诚沟通后,更是赢得各类政党的认同与赞赏。

西班牙前首相何塞·萨帕特罗说:“我认为中国主席的思想,共同发展的思想,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些也一直是G20精神的实质所在。”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前总统贾卡亚·姆里绍·基奎特表达得更为感性:“我同意习近平主席的是,我们是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必须通力合作。”

《面向世界的中国共产党》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出品,将在东方卫视和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理想照耀中国》:从“凡人故事”展示高蹈品格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王韧此次担任《理想照耀中国2》的总撰稿人。在他看来,“理想照耀中国”是永恒的命题,也是时代的需要。早在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纪实频道就推出了《理想照耀中国》,此次95周年之时再推续篇,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蹈品格经岁月磨砺而历久弥坚”。

在这次21集系列片中,集中讲述了李大钊、瞿秋白、刘志丹、蔡和森、向警予、彭湃、马本斋、左权、江姐、焦裕禄、邓稼先等20多位不同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而与一些固化概念中伟岸的英雄塑造手法不同,《理想照耀中国》从一开始就走“凡人路线”,编导们试图透过一则则“凡人故事”来解析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蹈品格。

比如讲述刘志丹的一集,便是从一名身着红军小军装的6岁女孩开场。那是刘志丹的幼女,她企盼父亲的身影从黄沙漫天中显现,然后告诉她“革命成功了,爸爸不走了”。事实上,自从1933年与习仲勋、谢子长等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刘志丹就一直是女儿记忆里“摸不到”的父亲。直到1936年,女孩终于摸到了父亲,但父亲再也无法看见她小红军的样子了。那一天,从黄河边到瓦窑堡几十里路上,人民以黄土地的最高礼仪跪送他们心中的“侠盗罗宾汉”。而一曲《公祭刘志丹》以《哀乐》回响至今。

《理想照耀中国》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出品,计划于7月1日起每晚8点在纪实频道首播。

《诞生地》:中共在上海的诞生与壮大

上海新天地南北地块间的一栋旧式石库门,青砖黛瓦不语,却见证过95年前的浩荡风云。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点燃中华民族解放的希望。20世纪20年代,开天辟地的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上海?上海又伴随党闯过怎样的波澜壮阔?《诞生地》还原的,即是党在上海的诞生、发展与壮大的历程。

《诞生地》虽是一部纪录片,却因其聚焦波诡云谲时代下的大事件而颇具电影质感。谢觉哉日记中那代表“共产主义者”的5个圆圈,蔡和森致毛泽东信中那铿锵有力的“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陈望道翻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以及由该片首次披露的俞秀松部分日记,既是纪实镜头下历史在上海掀开新篇章的注脚,又以其电影感的表达方式而将观众带回那个风雨如磐的岁月。

回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纪录片不在少数,《诞生地》别具一格之处还在于,主创们用《新青年》编辑部、新老渔阳里、望志路、辅德里等沧桑地标串联起历史的足迹,让这些历经百年不倒的小楼,把今天的年轻人“传送”回历史画卷之中,引发共鸣。

《诞生地》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出品,将于7月1日晚8点在艺术人文频道首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