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暑期遇见了冷票房。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最新数据,7月全国电影总票房约为45亿元,比去年暑期档同期下降约18.2%。这是近五年来中国电影暑期档首次出现票房负增长。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分析认为,国产片品质不够好和今年以来电商平台的票补大量减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7月上映的电影中,电影同质化现象严重,青春片的扎堆上映,让市场变得极为乏味。当然,暑期档票房下降只是目前电影市场的一个缩影,早在今年4月,电影票房就呈现下降趋势,目前这一趋势已经延续到了第四个月。中国电影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票房的迅猛增长后,观众似乎逐渐变得理性,而票房下降正是市场遇冷的最直观表现。
去年一系列国产电影票房的高光表现让人兴奋,如今一部电影在国内上映,票房不上亿很多时候就难言成功。中国电影市场为何表现出如此惊人的爆发力,很多解读在分析时提到院线扩张、电影消费平民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等因素,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及电影品质的改善,去年电影票房的迅猛增长,伴随着《大圣归来》等国产电影的崛起。好电影未必一定会受到市场的追捧,影迷经常提及的“冷门佳片”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但是电影市场要持续发展,就不能忽视对电影品质的追求。一个依靠“人傻钱多”的市场是不可持续的,毕竟多数的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如今中国电影票房呈现下降趋势,有必要反思电影品质这一关键问题。
国产电影如今的品质如何,有一个吐槽很能说明问题:现在一部电影上映前,观众往往可以根据角色大致判断电影的类型,比如最近上映的一部青年偶像演员主演的电影,就有观众对这样一部注重颜值的电影有剧情感到惊奇。“有剧情”成为了观众点赞的理由,表面上看这是对电影的嘉奖,但其实更像是局外人的反讽。
观众的吐槽,所指向的是目前很多国产电影已经形成的商业套路,比如拍摄热门题材,比如依赖青年偶像及其背后的粉丝群体,即所谓粉丝电影,这种电影有着高票房,但往往口碑极差。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市场中,靠营销,靠情怀,靠粉丝,中国电影逐渐成为资本的游戏,这本是一个无可厚非的现象,但电影人对专业和审美失去追求,急功近利,频频炮制“烂片”,却让中国电影蒙羞。
前段时间,著名导演李安在上海电影节提到中国电影要警惕资本化、明星化陷阱,“盲目跟风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作为电影人心里要有数,最后看的是品质”。针对国产电影的品质问题,人民日报评论分析认为,钱太好挣的市场,作品就容易平庸,问题在于这样的市场能持续多久,当粉丝都无法容忍偶像们的糟糕表现,当主演的表演甚至被群众演员碾轧时,高票房神话早晚会被终结。中国电影人须知,票房未必代表影片质量,而一味靠颜值、靠业余表演、靠蹩脚叙事维系的高票房,势必会葬送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市场。
文/南都社论 (原载于8月7日《南方都市报》,原标题为《中国电影不能一直靠脸吃饭》,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