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日前发布了一份针对中国经济的年度回顾报告,其中有一章重点提到影子银行的问题,其警告称,中国接近一半的影子信贷产品存在加速违约和损失的风险。这里提到的影子信贷产品是指各种投资工具,主要以贷款和其他信贷为基础资产,由信托和券商以及其他资产管理子公司进行结构化设计。
报告称,中国影子信贷产品去年增速达48%,总规模提高到40万亿元,相当于银行企业贷款总额的40%、GDP的58%。而由影子银行部门带来的有风险的产品约在19万亿元,这些产品要么大量投向非标,要么投向股市,其风险相较于企业贷款来说更高。
此外,IMF还认为,这些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威胁较贷款更高。“贷款损失可以逐渐被覆盖,但影子信贷产品违约可能触发难以掌控的风险厌恶情绪。”
虽然IMF认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风险敞口相对较小,但一些其他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风险敞口是资本金的数倍。超过15万亿的影子信贷产品由银行持有,相当于银行资产的8%,资本缓冲的92%。而银行持有此类产品风险敞口的一大动力,是为了将不良贷款改头换面装进投资证券,以美化报表,减少风险金计提。
很显然,监管层也已注意到影子银行快速膨胀的隐患,在2014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意见征求稿)》的基础上,银监会7月份初步形成了新的意见征求稿,并已下发至银行。
这份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新规”的文件对理财业务设定了多道“紧箍咒”,例如拟对银行理财业务资质进行分类,分综合类和基础类,后者的理财业务将不能投资非标和权益类资产;商业银行建立理财产品风险准备金制度,应按季度从净利润中计提风险准备金;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只能对接信托计划,而不能对接资管计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