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天开幕。10月11日17时,作为开幕演出的《海上生民乐》彩排结束,导演又让节目《别姬》的演员留下继续打磨。督阵的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感慨,“经历艺术节开幕式这样的重大演出,青年人在迅速成长。”
展示海派艺术传承创新
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18年,首次使用民乐作品作为开幕演出。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海上生民乐》展示了当下海派艺术创作传承、开放、融合和创新理念,也是上海文艺院团实施“一团一策”交出的又一份亮眼成绩单。演出特邀上海青年作曲家黄磊为音乐统筹,韩闻赫创作《别姬》,孔志轩创作《蜂飞》,罗小慈说,“《海上生民乐》每个节目都力求结合当代人审美情趣,挖掘民族乐器色彩。《别姬》将琵琶、京胡与鼓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并不容易。演奏者汤云理、朱燕芸等磨合了很长时间,这是一场大考。”经历考试的青年艺术家还有很多,三十岁出头的二胡演奏者金锴今年举办了个人专场,开幕曲《汲古》和返场曲《我的祖国》都有他的身影。罗小慈指指他身后更年轻的伴奏者,“这些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奏员们才20岁出头,11月团里会为他们举办‘脱颖而出’专场,让老中青艺术家都有机会在舞台上发光。”
“‘一团一策’推动上海文艺创作,而艺术节就是展示‘上海原创’的舞台。”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
全国巡演赢得好评如潮
10月14日,上海昆剧团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邯郸记》。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入选艺术节剧目,《邯郸记》由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蓝天与上昆优秀闺门旦演员陈莉联手主演。蓝天得到上昆老艺术家计镇华真传,经历广东、北京各地巡演,他的表演越发老辣。上昆百余人队伍在南宁完成第42场巡演后回到上海,团长谷好好表示,“回家了,我们用成熟的‘四梦’、成熟的状态,向上海观众汇报。”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巡演是上昆实施“一团一策”后回应市场需求推出的史上最大规模演出项目,在广州大剧院四场大戏票房超过一百万元,打破该剧场戏曲演出的票房纪录。上昆老艺术家张静娴感慨,“二十多年没有那么长时间在外地演出,全团为排演‘临川四梦’忙得昏天黑地,但大家非常振奋。巡演好戏连台、好评如潮,让我们好梦成真。”
和《邯郸记》类似,上海评弹团《林徽因》入选艺术节前,也走遍了半个中国。9月下旬,《林徽因》台北两场商业演出吸引近1600名观众。不少观众身着旗袍、长衫来看演出,与此前该剧在北京大学演出似曾相识。团长秦建国深有感触,在“一团一策”推动下,评弹团大胆革新题材与表演,传统艺术让当代年轻人产生浓厚兴趣。台北归来,上海评弹团以艺术节为契机,又对11月9日上演的《林徽因》进行剧本微调,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剧场。
发挥文艺人才最大潜力
长征故事被以各种类型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如何在80年后重现这段红军历经千山万水的伟大行军征程?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承办的原创大型交响剧诗《长征:不朽的丰碑》将奥地利作曲家马勒交响乐《大地之歌》与戏剧艺术结合,融入传统的诗歌、演唱,描绘出一幅别开生面的巨制场景。而入选艺术节的话剧《杏花雨》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保留剧目,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拥有300多年历史的中医“咏春堂”存亡故事。
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看来,“‘一团一策’强调人才队伍建设和剧目创作。话剧艺术中心在高度市场化环境下为演员构建自由流动空间。新创剧目与保留剧目齐头并进,演员根据剧目组合,发挥人才最大潜力。”
“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
具有中国元素、全球视野的“上海原创”也是艺术节热门话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联合推出中文版《亨利五世》,杨绍林认为,“这是与上海城市文化气场相符的组合,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是莎士比亚戏剧皇冠的明珠,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及它的前身上海人艺、上海青话制作过十多部莎士比亚戏剧,成绩被同行公认。”
还有不少作品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10月13日献演的《我,哈姆雷特》已受到邀请,将于12月作为伦敦南岸艺术中心的ChangingChinaFestival开幕演出以及“永恒的莎士比亚”压轴作品之一。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我,哈姆雷特》用古汉语文辞以及昆曲严谨的曲牌格律改编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著,导演李小平追求“体现中西文化上的对话,实践中西从作品内涵到表现形式的冲撞与交融。”
另一部艺术节委约作品、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入选2016年度纽约举办的国际演艺协会年会ISPA推介演出。艺术家马良耗时两年,制作出由1000多个零件组成的真人等比例大型人偶。该剧以马良和其父亲的共同生活经历改编而成,结合演员、木偶、装置及影像、音乐等多元化舞台表现形式。“我们很高兴两年前与一位青年人约定的作品即将诞生。相信青年人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也将打动你。”王隽说。
她还透露,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为上海国有和民营院团搭建专门展台,集中展示创作成果,向全国和全世界演出商推介,“‘一团一策’带来新的气象,好节目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