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在别处
因小型和地区银行的快速扩张,一些局部金融风险的确在上升,这些银行通过隐蔽的、复杂的金融活动参与监管套利。小型银行和地方银行2016年的银行间借款占总融资比例从2015年的12%上升至15%,而四大行等大银行仅2%。26家上市银行的财报显示,几乎每家小银行和地区银行在2013年至2015年间都增加了对银行间融资的依赖,银行间借款占融资渠道的比例从25%至50%不等。大型银行因为不愁储户的储蓄,且与政府和国有企业关系良好,因此能获得稳定的融资。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优势,小型银行更依赖批发融资。
一般来说,增加对批发融资的依赖令系统风险上升,因为当银行间市场失灵,比如“钱荒”时期,这些小型银行易受融资收紧的伤害,可能给系统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在发达市场中,这可能导致系统崩盘。不过中国的形势不同。中国央行很可能会介入,要么通过保持资金流动,要么要求大银行并购小银行,就像1998年要求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所有的债务那样。
“中国银行体系中最脆弱的一个环节在于信贷创造复杂性的上升,其中包括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间为了规避监管对贷款的约束而进行的多层结构交易。自2011年以来,银行给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均增速达到35%,即便其他类型的银行贷款增长依然相对稳定的维持在14%左右。”罗念慈说。
这就是所谓的影子银行,我们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具体见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的影子银行》。
类似的监管套利活动和2007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形势相似,让许多市场观察家担心中国早晚会爆发金融危机。不过罗念慈表示这种类比并不恰当,因为大部分中国的银行并没有依赖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推手——批发融资。中国的批发融资仅占总融资的14.5%,而美国一度达到75%。
“另外,中国所有的银行实际上都归政府所有。私人银行仅有5家,外资银行份额不到1%。所有大型非银金融也都是国有的,因此中国金融体系的背后是国家。美国危机的触发是因为私人债权人决定不再给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等公司“续命”。而扭曲债权人行为的国家隐性担保政策反而帮助捍卫了体系。”
因此罗念慈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必然有风险,只是还没到系统性风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