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结束的3GPP会议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短码方案讨论中,中国华为公司主推的极化码方案,力压美国高通公司等主推的LDPC和法国主推的Turbo2.0两大编码方案,成为5G通信eMBB场景的控制信道编码方案。有关这一突破的意义到底如何,网上有不同看法。那么,到底如何看待中国通信行业在5G技术标准领域的这次突破?
5G有哪些关键技术
3GPP是权威的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技术规范机构,由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相关电信标准组织于1998年底发起成立,中国相关机构于1999年6月加入。
随着技术的发展,3GPP定义了5G的三大技术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以及超高可靠与低时延通信(uRLLC)。
其中,eMBB对应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对应大规模物联网业务,而uRLLC对应像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和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本次极化码只是针对eMMB场景,这一场景虽然不是5G的全部,但很可能最有商业价值。后续还将决定uRLLC场景下的信道编码方案,再决定mMTC场景的方案。极化码此次被采纳为5G重要标准之一,也为争夺后续标准的话语权打下了基础。
编码和信道是怎么回事
华为斩获的是eMMB场景下的控制信道的编码标准。控制信道是用于传送信令或同步数据的信息通道,传递的数据包小,但对可靠性要求高;而高通被接纳的则是数据信道的编码标准,用于传输大数据包,以及增强数据在信道中传输时抵御各种干扰的能力。可以说两者各有侧重。
极化码最早由土耳其比尔肯大学的埃达尔·阿勒坎教授在2008年提出,而高通主推的LDPC码则是由信息通信科学的先驱罗伯特·G·加拉格尔约50年前提出的,法国主推的Turbo2.0码是已有20多年历史的Turbo码的延伸和发展,后两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极化码之所以在数据信道编码的竞争中输给高通的LDPC码,也就是因为业界觉得极化码技术还不够成熟。相比LDPC码和Turbo2.0码几十年学术和工业应用上的技术沉淀,诞生10年不到的极化码相对显得稚嫩,几乎没有商业实践是它一直缺乏支持的原因之一。
进入5G标准有何价值
极化码并非华为原创,为何华为不遗余力推动,而高通等企业支持LDPC码或Turbo2.0码?
从纯技术角度讲,三种编码的传输速率、时延、数据吞吐量等一系列指标都能满足5G通信需求。各企业主推自己有技术优势的某个编码技术,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大竞争优势,因为自己投入研发的技术一旦成为正式标准,研究成果就能快速应用,在专利上也会有更大优势,而研发这一标准的企业今后关于5G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也会得到加强。
在极化码的研究上,相比华为,爱立信、诺基亚等欧美的通信设备生产商和三星、高通等上游芯片厂商,这几年的积累不多。
极化码此次能够成为5G标准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以及众多中国电信领域运营和制造企业的鼎力支持。
近年来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迅猛,比如中国移动表示将于2018年进行5G网络试用,其主导的《5G网络标准技术指导建议书》也成为国际电联5G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和指导。
正如国际电联秘书长赵厚麟所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是中国发展的“工业革命”式新机遇。在全球竞争面前,更多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正积极推动5G研发,中国也有望成为5G时代中的“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