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蕾之问”更是价值之问,文明之问,不仅支付宝,阿里集团,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都该听一听——“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无时无刻拷问自己,任何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都只是自掘坟墓”。
中国互联网能否走出魔鬼的诱惑?
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在美国出差途中写了一封信《错了就是错了》,就支付宝“校园日记”事件检讨、道歉。这封信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董事长面对社会的滔天巨浪必须要做的回应,也是一个45岁的中国女性基于公序良俗由衷而发的真实感受。
我也在美国出差,时差还没倒过来,但觉得必须起来写点东西。
彭蕾的信,不亚于马云任何一次演讲
在我看来,彭蕾这封信对阿里巴巴的进步意义,不亚于马云任何一次演讲。
彭蕾在信中写了十几个问号:我们要向数亿用户传递什么信号?!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终究去哪里?!在所谓的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我们在选择做这事的时候,在确定运营规则的时候,在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做判断的时候,难道不曾迷失方向?难道不曾存有哪怕一丝丝的侥幸心理?打打擦边球无伤大雅?谁谁谁当初也如何如何?(支付宝的实名用户,风控体系,大数据能力,以及我们引以为傲无比珍惜的信用体系,可以令更多美好且正能量的事情发生。)但为何,我们也同时选择了这样一种类型的圈子?它到底创造了什么了不得的用户价值和美好体验?!人跟人之间真需要以这样的方式“赤裸相见”??!!
“彭蕾之问”是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问。支付宝给人的第一联想是友好方便的支付工具,背后则是金融和数据两大领域的专业能力,这是其核心,任何发展都应据此展开。而“校园日记”则赋予了一个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品牌和工具以异样性,而且是通过“异性效应”来实现异样性。这是舍本逐末、挑战社会基本认知能力的荒唐之举。当然,会加粉,会社区化,也有人说没觉得怎么样,但也一定有人不再把自己重要的钱包交给这种有特殊颜色的通道、把对颜色的癖好作为实名数据记录保存在阿里巴巴的数据库里,而之前,他们对支付宝有着高度的使用忠诚。“校园日记”越火,讨厌这种色彩、觉得它不再适用于自己、因而离开的人就越多,支付宝的普适性根基可能从此动摇。
“彭蕾之问”更是价值之问,文明之问,不仅支付宝,阿里集团,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都该听一听——“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无时无刻拷问自己,任何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都只是自掘坟墓”。
阿里巴巴是一家有着强烈价值观导向并因此有强大聚合力的公司,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被视为“对于我们如何经营业务、招揽人才、考核员工以及决定员工报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六条价值观。马云非常在乎价值观,我们多次讨论过商业文明问题,他曾对我说,“阿里只是多么小的一点东西啊,不值得骄傲。但我们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传递商业正能量,而不是姑且一切似是而非的忽悠年轻人的东西”。
何谓商业正能量?按照阿里巴巴2010年9月发布的《新商业文明宣言》,它意味着开放、透明、分享、责任,意味着个人数据、商业平台和公用计算之间的平衡、个人愿望、企业目标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物质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一言以蔽之,商业正能量离不开责任,离不开社会责任。
我在自己的研究中,对商业文明有一个简单定义,就是通过商业方式对人的权利、价值、力量和福祉的实现。文明有二重性,既有进取性、创造性,所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一面;又有限定性、规范性,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的一面。前者体现的是做什么的自由,后者体现的是不做什么的约束,是“行于所当止”的恰当性。
阿里巴巴在进取性、创造性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闻名,不遑多论。而在限定性、规范性这一面,如何把控,如何加强,如何自我约束,如何善用力量,“校园日记”事件是一个严肃的教训。
对阿里巴巴来说,“彭蕾之问”是当头一棒的提醒。当阿里巴巴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作为商业基础设施,它的应用越来越全面化;作为循环不息的“自生长”生态,它的利益相关方越来越普遍化;作为基于数字化空间却和所有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经济体,它的外部性越来越超越商业本身——有什么东西会让它走上歧路,甚至“自掘坟墓”?
而对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彭蕾之问”也是一个借鉴和警示——中国人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只有此网而无彼网可用——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如何更好地成为人们可信赖的伙伴、社会进步的推手,而不是异化为“利维坦”那样的怪物?
魔鬼与浮士德的故事及其启示
彭蕾直言不讳地鞭挞“在所谓的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的“迷失方向”,她说的节操和方向,特别值得男性主导和信奉“技术中立”的互联网公司领袖群体倾听和反思。
从“校园日记”这个案例以及之前的很多案例,可以说,没有哪个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会遭遇魔鬼对浮士德的那种诱惑,谁都可能经不起诱惑,都可能陷入贪嗔痴这“三毒”。
在歌德耗费毕生心血完成的诗剧《浮士德》那里,魔鬼靡菲斯特引诱学富五车的浮士德和他签了一份协议,他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作为交换,他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对世俗享乐一无所知,魔鬼帮他开始体验另一种生活。他的第一个去处是酒吧,他在大街上追逐少女,他让魔鬼“把那个小姑娘弄来”,“如果今夜不能抱住她”,就和魔鬼在午夜分道扬镳。这刚好符合魔鬼的想法,就是“拖他进放荡的生活,经历平庸而无聊的人生”。然而浮士德的复杂性在于,他既要感官之乐,又不愿把灵魂很快输给魔鬼。他对少女的追求是认真的,不只是肉欲满足,还有精神浪漫与喜悦,所以魔鬼叫他“痴情的大傻瓜”。
故事只是刚刚开始。浮士德很快又不满足于在二人世界过“平庸而无聊的人生”,他让少女怀了孕,却没有娶她。未婚先孕的少女因自责和绝望溺死了婴儿,入狱被判死刑,浮士德这才去相救,但为时已晚。
此后,浮士德还历经了多重起伏跌宕的境遇。他曾被魔鬼带进朝廷,为帝王服务,体会权力和地位。也有过很短的一段时间,他成功地让古希腊“第一美女”海伦现身,觉得艺术之美才是一切的归宿。当他又回到现实,他让魔鬼猜猜他的愿望,魔鬼想的都是感官享受,而浮士德对享乐已无兴趣。魔鬼想让他飞到月球上,但浮士德只想扎根现实,他要拦海扩地,为大众谋福利。不成想,这个过程中弄死了一对不愿拆迁的老年夫妇,浮士德非常痛苦,眼睛也瞎了。
在失明之后,浮士德反思自己和魔鬼在一起、一直接受魔鬼帮助的经历,决心“清除路上的一切魔法”。他不再要魔鬼帮助,而是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一起努力。他憧憬着大家修筑水坝、挖排水沟、防止海患的场景,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结论”:只有发动民众自己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才能获得自由和生存。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浮士德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向高处攀登的价值实现方式,并不能让他真正满足,反而经常在客观上让别人受苦受害;只有对更多人民大众的福祉和未来有所贡献,他的痕迹才能长存,而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就是当所有的少年、壮年和老年人都不惧艰险地度过奋发的年辰,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立足的时刻”。
明白什么是人生最高境界后,浮士德说了一句“真美啊,请停一停”,就倒地死去。但魔鬼没有夺走他的灵魂,因为一群天使驾到,把浮士德的灵魂接到了天上。
在《浮士德》留给世人的众多启示中,最重要的可能是——生命的意义并不一定是取得某项伟大成就,而是永远奋发,向上攀登,飞向更加崇高的境界。该剧的序幕是魔鬼和天主打赌,魔鬼说能诱惑浮士德堕落,天主则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尽管会在奋斗中犯错误和迷惘,但终会走上清明的正途。浮士德最终被拯救,不是因为他没有犯过错误,而是因为他永远在痛苦中纠正错误。
《浮士德》的译者、诗人绿原在解读该剧时说,这是一场以浮士德的灵魂作抵押的诱惑与反诱惑的赌赛,一场考验与接受考验的悲喜剧。有三条格言式的台词是理解《浮士德》的关键。前两句是天主在《天堂序曲》中所说的,“人只要努力,犯错误总归难免”,“一个善人即使在他的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正确的道路”,这两句话体现了天主对人类的宽容,也标识了“人不怕犯错误,但怕不努力”的准则。第三句话是在最后一场,众天使抬着浮士德的灵魂升天时唱道,“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战胜种种诱惑,终能获得拯救。
人类的精神其实是永远在相互斗争的连体双胞胎。浮士德之为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是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靡菲斯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恶的化身”,而是砥砺人们在不断被诱惑和堕落过程中不断超拔的催化剂。《浮士德》还告诉人们,在为更高目标奋斗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能为实现一己之愿而伤害他人,更不能为了实现愿望而求助“魔鬼”。
靡菲斯特盯着我们每一个人,盯着每一家公司。如果有彭蕾式的扪心自问,我相信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能发现那个始终在和自己搏斗的靡菲斯特。只是彭蕾有勇气很认真地把这个“赤裸相见”的魔鬼说出来了而已。我希望更多的互联网领袖主动反省。你不自我拷问,就会面对社会拷问和政府拷问,这样的案例还少吗?
责任拯救一切,责任创造一切
互联网比以前任何一种发明都更加普遍地拉长、加深、扩展了人的力量,它对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赋能作用,它就是今天的火与电,照亮人类的新视野,驱动人类的新进步。但正如玩火和触碰高压线的风险一样,互联网也有巨大风险,也需要“十诫”那样的约束。
和某些寻租色彩浓厚的行业相比,中国互联网是“原罪”极少的阳光行业,互联网行业的领袖们也是今天这个时代商业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但仔细观察,由于资本驱动、赢家通吃、快速成功、用户有强烈路径依赖、互联网公司和用户的力量高度不对称等等原因,这个行业也有一些结构性的病症,历久而不治。借用“彭蕾之问”的体例,我想提出10个问题,给行业领袖们——
是更在意估值,还是更重视价值?
是立足于打击和倾轧竞争对手,还是立足于扎扎实实提高自身能力?
是对用户无所不用其极地利用、干扰、榨取,还是设身处地对用户尊重、谦恭和节制?
是不择手段地迎合、刺激、挑唆人性中的弱点,还是对人的“陷溺性”的一面善加提醒、阻隔、平衡,并对人性的优点更多导引?
是视天下人为无知,随意吹牛,过度包装放卫星,还是以爱人之心和工匠精神去研发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好产品?
是追逐时髦的流行概念,还是真心做百年老店?
是以自我优越的姿态嘲笑众多的基础产业为落后、动辄就是颠覆和毁灭,还是待人如己地助他们迈向先进、同时反躬自省地学习别人也有的先进?
是以平台中立、技术中立的“避风港原则”为自己摘除种种问题的连带责任,还是主动去承担责任?
是以创新为由,要求政府一直给予幼稚产业那样的优惠政策,还是努力建设更加公平的产业竞争环境?
是以巨大的用户数量和外部性为凭借和政府博弈,政策只能向我而定,还是在博弈时,也有基于全社会、全行业角度的考量,懂得付出和平衡?
我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说,互联网公司的行为都是前者,如果那样的话,中国互联网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走在世界的前沿。但我所问的每一问题,也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具体所指。联合国在68年前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第一句话是,“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包括领导性的公司,是不是做到了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无论自然人还是法人——都能以平等之道、尊严之道、理性之道、良知之道相处?还是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对人权的无视、欺凌、肆意和对假恶丑的纵容?
“虚拟世界”的责任并不是虚拟的,特别是在互联网和空气、水一样成为一切的基础的时候。正如我们呼唤清洁的空气和水,我们对互联网提出更高的底线要求,势所必至,理所当然。互联网造就了一批时代的宠儿,财富的宠儿,但当他们逆天而行时,天必惩之。天道即人道,人道不是空洞的,对人的尊重呈现于每时每刻的行为之中。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它里面有什么动机,夹杂了什么东西,天人共见,一清二楚。
可能有人说,这些老套的说辞早过时了,在今天“自由意志就是善”。恰恰相反,纵观历史长河,善(public good)才是正确行使自由意志的前提。当然,历史是蜿蜒曲折的,有审美就有审丑,有求智就有反智,有追求崇高就有消解崇高,这两面往往还会纠结于一体,就如永在挣扎的浮士德那样。但是,人类之所以选择文明而不是蒙昧和野蛮,是因为历史一次次地启示,蒙昧和野蛮是一条通往彼此伤害与毁灭的道路。正道光明,文明之路再辛苦,也要争取,也要坚持。
“校园日记”已经关闭,“彭蕾之问”却将延续。中国互联网能否走出魔鬼的诱惑?答案是:责任拯救一切,责任创造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