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爷小时候,商品经济还是有计划分配的,那时候买米要凭户口簿、购粮证和粮票。每次,粮店有新米到,家家户户就得派人排长队买米,否则就会因为错过买米,买议价粮。
这种场景,居然在最近几天又出现了!只不过,这次排队“买米”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几十亿身价的投资机构。虽然孙宏斌说,怎么评估这次楼市调控的严峻性都不为过。可是,这些壕却不把孙宏斌的警告当回事,依然往楼市砸钱。
公众号楼典今天推文称,在12月20日到12月26日的7天里,上海卖出了超过100亿的办公楼,范围几乎囊括了上海所有新兴商务区。
上述这些数据,邦爷虽然无法完全核实,但从上海中原给到数据显示,截止12月27日,上海写字楼商办累计成交金额176亿,成交面积(其中包括酒店式公寓)45.9万方,这从一定程度印证了传言的真实性。
从中原给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保利绿地广场、富力虹桥中心、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3个交易规模在20亿以上,成交额令人咋舌。
176亿啊!亲们,是不是有种325新政前夕,上海一天成交1300套一手房的即视感。
12月份上海写字楼成交TOP15(数据来源:上海中原)
不过,惊讶归惊讶,邦爷又看了11月份和10月份两个月数据,中原数据显示,11月份上海写字楼累计成交金额189亿,成交面积45万方;10月份为累计成交金额91亿,成交面积30万方。
从数字上看,11月和12月差不多,只不过12月,成交相对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里。
为何集中在这个时间段?
上海办公楼成交为什么会放量呢?
如果说开发商和企业是突击买楼,那肯定是不科学的。办公楼的交易周期都相当长,卖家肯定之前就一直在找买家,而且光谈判估计就经过了好几轮。
但为什么企业和开发商会集中在这段时间买楼,这么集中似乎有些反常啊~
优淘城总裁薛建雄告诉邦爷,最近很多办公楼是想赶在12月之前成交,因为那些买楼的企业急着要把当年度的额度(财务预算)花掉。
此外,还有一些保险机构投资收购房地产项目。
最近一段时间,买写字楼的内资机构越来越多,原因是写字楼的价格相比住宅便宜太多,这让很多机构投资者看到了长期持有的机会。
资管计划流向楼市的资金通道被切断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部分输向地产的资金渠道正在被切断。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监管层日前在针对最新的资管备案规范征求意见时提出,对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资管产品输血房地产项目的情形进行了特别的约束。
同时资管计划将不得通过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计划等方式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支付土地出让金价款,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各类机构发放首付贷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便利。
其中,间接或直接用于房地产住宅项目融资的方式包括并不限于委托贷款、嵌套计划、受让信托受益权及其他收益权、以回购、第三方收购、对赌、定期分红等明股实债结构受让房地产开发企业股权的融资行为等。
何谓资管计划,举个例子来说,某银行发了个理财产品,然后将理财资金做成信托产品,转而放给开发商,最后转到开发贷里用于开发项目,这是资管计划的一个去处。
一般来说,通过资管计划来收购大宗物业,步骤还比较繁杂。通过资管计划对接,资管计划的单一委托人很多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融资,然后收购标的项目公司股权,最终通过股权投资收购房地产项目。
如今政策收紧后,意味着原本相对限制较小的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渠道融资,逐步收紧了融资渠道。投资机构也许事先就听到了一些风声,为了能赶在融资收紧前,继续使用上述通道,将一部分早就完成交易,但没有办过户的项目,紧急办理过户,以完成的交易,为融资标的,进行融资。确保在基金子公司融资窗口关闭前,完成融资。
这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解释,为何这段时间有大宗物业的集中交易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邦地产立场。
望此文对您有帮助,可以加入邦地产粉丝群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