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常务会决定推出新的降费措施,要求兑现全年为企业减负万亿元的承诺,相关措施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分析人士指出,各类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准税收”,在特定历史时期可以保证某些公共事务经费,但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却成为束缚企业活力的负担。规范和清理涉企收费,不仅仅是向企业发放减负“红包”,更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活力的必要之举。
涉企收费套上“紧箍”
据了解,7月1日起实施的新一轮降费措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将建筑领域工程质量保证金预留比例上限由5%降至3%;二是清理能源领域政府非税收入电价附加,取消其中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标准降低25%;三是降低农药实验费、公安部门相关证照费等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四是暂免征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费。
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在国新办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新措施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2830亿元,加上此前已确定的减税降费措施约7180亿元,从而助力实现全年减税降费1万亿元以上的目标。同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完善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在分级管理、分级公布收费目录清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全国“一张网”,在相关网站上汇总公布收费目录清单。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金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各类涉企收费项目中,虽然一些项目存在有其必要性,但也有很多清理规范的空间。此次国务院为涉企收费套上‘紧箍’,不仅有助于减少政府性收费本身带来的寻租空间,而且可以促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府及企业在相关领域的人员配置。”
完善减负制度环境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瑜看来,当前宏观经济仍然有较大下行压力,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降低企业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问题上,制度建设被摆在突出位置。据介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及时汇总公布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政府定价的收费目录清单。
“中国经济从政府干预过多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恰当的政府性收费项目,便是旧有体制机制对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外部制度环境约束的集中反映。这些收费项目一方面牵扯了企业大量精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形成良性的政企关系,甚至可能影响到中国对海外企业、资金、人才的吸引力。”金煜说,此次国务院推出降费措施,其实不只是为企业“发红包”,更意在为企业营造良好的长期制度环境。
激发经济升级活力
“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简政放权的关键内容。”史耀斌说。
例如,下调建筑领域工程质量保证金预留比例上限这一最新措施,就将显著减轻建筑企业资金压力和经营负担。据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李如生介绍,工程质量保证金约占建筑业营业收入的3.2%左右,按照2016年全国建筑业营业收入约17万亿元计算,将保证金预留上限从5%降到3%,每年便可减轻相关企业负担2100亿元左右。
金煜指出,在宏观经济日益市场化、法制化的今天,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进一步强化以税收为主的政府收入体系,有助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各经济主体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金煜说:“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转型压力。因此,及时有效地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改革,无疑有利于经济顺利转型并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