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8日讯(记者 华青剑)昨日,江苏保千里视像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保千里”)股价报收2.27元,跌幅1.3%。自去年12月29日复牌以来,ST保千里连续29个交易日全天封死跌停板,创下A股史上最长跌停纪录。ST保千里所面临的危机在持续发酵,其表示存在“退市风险”。
ST保千里披露显示,截至2017年12月25日,ST保千里及下属子公司到期未清偿债务总额约9.36亿元,占公司2016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21.40%。到期未清偿债务大部分属银行机构贷款,其中,平安银行28295万元,民生银行20000万元,上海银行10039.59万元,中国银行10000万元,汇丰银行7001.23万元,江苏银行4000万元。
此外,还涉及两家保理公司:深圳市金海峡商业保理5000万,深圳市嘉实商业保理2220万。还有未按时支付债券持有人的利息,共计7200万元,造成债券逾期。
ST保千里三季报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负债合计53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合计40.22亿元,短期借款为23.58亿元。
据悉,自去年起,ST保千里接连爆出借壳造假、违规担保、债务逾期、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等事项。此前披露的2017年度业绩预告中,ST保千里直言“2017年度将出现大额亏损的情况,亏损数额暂时无法确定”。
保千里借壳造假东北证券主刀 创A股跌停记录
2017年7月12日,证监会的处罚揭露了保千里在几年前借壳上市时的诸多问题,包括提供虚假协议,资产评估虚增等。据悉,保千里在2014年至2015年的重组中,提供了九份内容虚假的协议,导致其收购资产的评估值,虚增了2.74亿元,上市公司为此支付股份1.29亿股。
而作为重组的独立财务顾问,东北证券在报告中尽管提示了购买资产估值溢价较高的风险,但认为评估方法及评估参数选取适当,评估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拟购买资产的价值,并且能够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去年以来,保千里公司被曝出原董事长庄敏失联、涉嫌侵占公司资产高达67亿元;公司在对外投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违规担保、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和风险。此外,还发现庄敏涉嫌违规担保6.52亿元,另有5亿元闲置募集资金可能无法按时偿还。
2017年12月27日晚间,保千里发布公告称,股票简称由“保千里”变更为“ST保千里”。公告表示,由于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订单大幅减少,人员不断流失,生产经营处在半停顿状况。根据目前状况,预计公司三个月内不能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公司股票将于12月28日停牌1天,将于12月29日起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并于当日复牌交易。
自2017年12月29日复牌以来,ST保千里连续29个交易日跌停,刷新A股史上最长连续跌停纪录。
1月30日晚间,ST保千里发布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2017年度将出现大额亏损的情况,亏损数额暂时无法确定。如大额亏损超出公司净资产总额, 公司可能出现2017年末净资产为负的情形,导致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ST保千里债务逾期近10亿元 平安银行金额最多
2月6日晚,ST保千里公告显示,深圳仲裁委员会裁决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保千里电子偿还兴业银行3亿元借款和219万元利息,同时,上市公司对保千里电子的上述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ST保千里表示暂时无法履行上述裁决所定义务,同时这将增加公司债务逾期金额、财务费用和资金压力,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家对ST保千里及子公司借款申请仲裁的银行机构。在此之前,深圳保千里因债务或合同纠纷已被多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起诉,包括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江苏省国际信托等。
去年12月,ST保千里公布了最新债务情况。据ST保千里披露的到期未清偿债务显示,截止2017年12月25日,ST保千里及下属子公司到期未清偿债务总额约9.36亿元,占公司2016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21.40%。到期未清偿债务大部分属银行机构贷款,其中,平安银行28295万元,民生银行20000万元,上海银行10039.59万元,中国银行10000万元,汇丰银行7001.23万元,江苏银行4000万元。
2017年12月21日公告披露
2017年12月25日公告披露
此外,ST保千里的债务逾期还涉及两家保理公司:深圳市金海峡商业保理5000万,深圳市嘉实商业保理2220万。还有未按时支付债券持有人的利息,共计7200万元,造成债券逾期。
根据ST保千里2017年12月27日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已开立银行账户21个,被冻结的银行账户共19个。公司主要下属子公司保千里电子目前已开立银行账户32个,被冻结的银行账户共31个。截止公告日,公司账户现金余额约2.39亿元,其中保证金约4000万元,其中被冻结金额约1.8亿元,被冻结的金额占公司账户现金余额约75.31%。
2月14日,ST保千里公告称,公司尚处于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阶段。公司发现原董事长庄敏存在涉嫌以对外投资收购资产、大额预付账款交易、违规担保等为由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上述行为如若属实,将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目前公司正积极协调各债务人的关系,寻找债务重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