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圣牧创立8年首亏约10亿 自我“造血”难题待解)
长江商报消息 大力发展上游透支公司现金流,原料奶供应能力和溢价能力大幅度降低
近日,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圣牧”)(01432.HK)发布盈利警告,预计2017年亏损约10亿元。照此计算,中国圣牧2017年净利将同比下降247%。这是中国圣牧创立8年来的首次亏损。
3月29日,长江商报记者多次致电中国圣牧集团董秘办公室,但都无人接听,截至发稿前发送的采访函也未收到相关回复。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圣牧此次出现亏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是受乳业上游企业低迷不振影响所致;二是境外的优质有机奶纷纷涌来,导致圣牧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失去竞争优势。”
业绩下滑去年有预兆
3月23日,中国圣牧发布盈利警告,预期2017年亏损约10亿元。按此计算,中国圣牧2017年净利将同比下降247%,这也是中国圣牧创立8年来的首次亏损。
年报数据显示,中国圣牧2014年-2016年的营收分别为21.32亿元、31.01亿元、34.67亿元,净利分别为7.11亿元、8.01亿元、6.81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圣牧是由蒙牛前财务总监姚同山于2009年10月创办的,在沙漠地区拥有有机奶源基地,是多家乳企有机奶源供应方。2014年在香港上市,当年的营收为21.32亿元人民币。
对比过往,现在的圣牧却略显“疲惫”。实际上,业绩下滑在中国圣牧去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的财报中已有预兆。
对于圣牧集团的巨亏,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牛奶市场全年性的原料奶需求下降,价格降低,压价使得圣牧的原料奶供应能力和溢价能力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圣牧的品牌产品盒装圣牧有机奶,上游生产成本要高于普通奶10%以上,在终端渠道却因为不断的低价促销折损了利润,降低了品牌的溢价能力。”
品牌产品没有保持住特色
作为中国最大的有机乳品公司,中国圣牧曾一直钟情于上游业务,向生产企业出售原料奶。但进口奶的冲击以及原料奶价格的下跌,使得奶业上游企业日子并不好过。
其实,上游行业低迷已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3月后,我国上游原奶养殖业开始萎缩,出现奶价下行、收奶量下降等现象,不少企业因“扛不住”开始退出。
面对严峻的行业态势,中国圣牧相关负责人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未来圣牧还将继续开发牧草种植与养牛规模,下游则会拓展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人奶粉及低温品类。但是截至目前来看,其亏损是比较严重的。
在路胜贞看来,“圣牧产品是可以摆脱对单纯的原料供应的市场波动影响的,但是它在品牌产品的概念制造上,没有保持住自己的特色,这是很大的一个缺陷。主要还是单纯地依靠了渠道驱动,过多地依赖了经销商的拉动,在品牌的塑造上不成功。原因应该是资本束缚所致,导致有机产品与一般的牛奶混为一谈,无法撑起高端市场。”
重资产包袱太重,发展上游却不能造血
近日,长江商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小便利店或者小超市里面并没有圣牧品牌。可以看到,中国圣牧在渠道方面铺设得不广泛,普通便利店、小型商店的潜力还值得深挖。
“圣牧同现代牧业、辉山乳业这些企业一样,都是重资产包袱太重,圣牧之前大力发展上游,但上游是不能造血的,反而需要企业不停地对其输血,于是圣牧向下游产品端发展。但从目前来看,下游的输血能力有限。”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
在朱丹蓬看来,圣牧属于重资产运营的公司。“在当下乳业发展的阶段,这样的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它的资产偏重,头重脚轻。可以看到圣牧并不擅长下游市场的运作。因为圣牧在下游从品牌、渠道到团队都是非常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圣牧的业绩肯定是不好的,反而变成了上游在透支公司现金流。”
宋清辉认为,未来圣牧亟需进行大规模的品牌规划和进一步建设提升来挽救业绩,同时通过降成本、扩品类和与下游乳企“抱团取暖”以及资本运作等方式,以尽快走出业绩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