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人老了 银发潮来袭八宝山
人民公墓:尽最大努力方便市民清明祭扫
白发老人为父母描碑。
又是一年清明,寂静的八宝山人民公墓迎来一拨又一拨扫墓的市民。这里大约有7万个墓碑,安葬逝者骨灰12万份左右,这里是北京最早的公墓之一,随着时光流逝,那些前来扫墓的人们正一天天老去,老公墓正陷入一片“银发潮”。在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该如何为祭扫市民提供最便利的服务,又该如何让市民安全扫墓、满意而归,这是摆在“守墓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水桶又增400个 毛巾已达5万条
“以前我们进点儿水桶、刷子什么的,主要是为不方便携带的市民提供应急服务,比如下了班扫墓,或者扫完墓要上班的。现在成了标配了??到咱这儿来扫墓的市民都老了,交通也远了,能不带就不带了。上级单位也提倡各大公墓要为人民提供尽可能的服务。我们既然是‘人民公墓’,就更得让人民满意。所以,您看,今年我们又更新了400个小水桶,加上往年积攒的,总量有600多个了。擦拭墓碑的小白方巾,一次性的,必须全进新的,今年就进了5万条。”公墓管理员牛明明不是一般的胖,却撅着屁股,一个一个地给小水桶里配刷子和毛巾,头也不抬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人民公墓“大管家”秦浩(前者)和倪晓峰副书记处理事故电线。
人民公墓小广场上,排队领水桶的市民不少,排队领鲜花的市民更多。一个上午发放2万枝鲜菊花,公墓管理员张梓宸的手都不会动了。“发菊花不能随便一递,一定要先双手把花举在自己的胸前,然后再敬过去,以表达我们工作人员对市民文明祭扫行为的尊敬和感谢。”自2013年起,本市开展用鲜菊花代替纸钱、供品的文明祭扫活动,每年的清明高峰日,各大公墓总共要派发100万枝鲜菊花,倡导市民绿色殡葬、文明祭扫。
人民公墓副主任范民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咱这花都是空运自云南的,个头大,花结实,每枝花的成本价达到2.2元。”据范民副主任介绍,“每年3月初,我们的工作人员都会提前给这些逝者扫墓,尤其是第一批鲜菊花到了,都是先敬献给公墓的烈士、劳模、孤老和优抚对象,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老人哭晕在墓地 120一上午接诊三人
张梓宸说,他能明显感觉到“扫墓的人都老了”。人民公墓小广场上人头攒动,细一看,一片白发苍苍。“北京市京海金百合食品厂”是民政部门下属的福利单位,每年清明期间都搭大棚,平价销售寒食点心。据工作人员介绍,昨天的生意特别好??5元一盒4块点心,往年最多能售出七八千元,今年还没过清明节呢,销售额已近万元,“买的都是老年人。”正说着一位女士迎上来:“呦,人家公墓提供点心。”这位女士自称从燕郊赶来,背着双肩背包:“今年整60岁,老了,感觉有点背不动点心水果了。明年就不背了,直接在公墓买。”
一上午120救治了三位突发状况的市民,“看上去都有一把年纪了”,值班工作人员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一位63岁的女士长时间痛哭引发低血糖,晕倒在墓地现场;还有两位是因为在墓地中转身,身体失去平衡,在扶墓碑或者树木时不小心戳了手或碰破了头。
120为扫墓期间的突发状况随时备战。
时光流逝,但似乎并不能减轻一些扫墓的老人对父母的思念。“我见过一位60多岁的阿姨,6点半来的,9点半还没走呢。在爹妈的墓碑前絮叨,越说越难过,痛哭。” 老人身边没有别的亲属,张梓宸怕出事,没动声色在不远处守着:“我当时也纳闷,年年来扫墓,怎么今年这么难过呀,细一打听,原来这位阿姨当奶奶了。带孙子的诸多不容易,让她想起来自己父母带自己儿女的事,可能觉得有愧对老人的地方吧,所以,才一阵难过涌上心头。”
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原来,不养孙子也不知父母恩。在张梓宸看来,无论年龄如何老去,每一颗心都是一个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
迎面5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来,一打听真是一大家子,姓侯。侯先生的父亲1986年就去世了。“我今年67岁,30多年前就跟着哥姐来扫墓,兄弟姊妹7个住一个大杂院,一大早,大哥一声吆喝‘走了!’我们几个一撩窗帘,各自从各自的小屋出来,溜达着奔地铁,纸钱和供品都是前一天我姐在早市买的。现如今,我大哥去世了,我大姐也去世了,都葬在八宝山。不瞒您说,这两年各家都搬得太远,又都有了孙子,过年都凑不齐人,借着扫墓的机会,倒是一年能见一回。扫完墓,老哥儿几个都先不回家,而是回到老宅子附近聚个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