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出炉:2015年出租车订单量达到14.3亿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22 21:47:53

证券时报记者 张司南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技术正在改变成传统行业。而在交通领域,“互联网+出行”融合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出行方式,在交通运输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化学效应”。1月20日,滴滴主办的2016中国城市智能出行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还发布了《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全面解读城市出行的报告。

出行应用推动城市交通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交通工具、运行信息等日趋互联网化,“互联网+交通”成为和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并肩的热门话题。随着滴滴出行等应用的普及,互联网与交通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交通行业正在重塑,人们的出行思维也发生了变化。移动智能出行平台--滴滴出行数据显示,2015年订单总量达14.3亿,相当于美国出租车年订单量8亿的近2倍。

滴滴出行首席发展官李建华表示,滴滴“互联网+交通”发展指数体系以滴滴平台移动出行大数据为引擎,综合考量城市交通发展全貌,能协助政府探索出适合的智慧型城市解决方案。作为一家大数据驱动公司,滴滴在数据分析、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方面有独特优势,能使交通供给市场发生化学反应,精准匹配供需,推动城市交通健康发展。

无界传媒执行总裁欧阳洪亮认为,智能出行的发展与普及,使传统出行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概率性事件,变成了“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必然。城市智能出行的创新与开拓,让我们迎来了理性与温情结合的新时代。

智能出行报告出炉:分享经济解决高峰出行难题

论坛上,滴滴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无界智库联合发布了《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我国智能出行领域的首份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作为全球最大出行平台的滴滴出行去年完成14.3亿订单,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滴过一次车;累计行驶时间4.9亿小时,相当于昼夜不歇行驶56000年;累计行驶里程128亿公里,相当于环绕中国29万圈。该报告认为是智能出行的重要方式,能有效解决高峰期的出行难题。滴滴平台数据显示,仅快车拼车和顺风车两个产品,每日就能为城市减少114万辆车出行,增加114万辆次的运输能力。

除了分享经济外,环保节能也成为智能出行的重要课题。报告显示,拼车与顺风车两个产品每天减少的这114万辆车的出行,相当于北京每天减少2.1%的车出行,或者广州每天减少1.6%的车出行。一年下来,这样能节省5.1亿升汽油燃烧,减少1355万吨碳排放,相当于多种11.3亿棵树的生态补偿量。

北京年均拥堵成本达7972元

《报告》披露了智能出行的具体数据还分析出人们的出行和路况、城市及重大事件的关系,如北京的白领超过6成7点以后才能下班,严重雾霾天里打车去医院人数显著增加、各城市的拥堵情况等。上下班通勤是城市出行的核心场景,由通勤带来的早晚高峰也成为城市出行的最大痛点。

报告中“高峰拥堵延时指数”(自由流车速/早晚高峰平均车速)显示,当前许多二线城市的拥堵情况已经超过一线城市。其中,重庆凭借1.82的高峰拥堵延时指数成为最堵城市,青岛、广州分别位列二三名,北京排名第四,上海排名第八。具体来看,北京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为1.7,这也意味着在早晚高峰时,北京单位里程通行时间是通畅条件下的1.7倍。

道路拥堵是一大“城市病”,严重降低了市民出行效率,也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报告还根据城市平均时薪、因拥堵造成的延时及人均全年通勤次数算出了不同城市的人均拥堵损失,数据显示,北京每年因交通拥堵导致的人均成本超过7972元,位列榜首。(拥堵损失:各城市平均时薪* 因拥堵造成的延时*人均全年通勤次数,按每月22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早晚高峰通勤1次,每次通勤平均时间为1小时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