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朱筱珊
根据投中研究院今日发布的《2015年众创空间十大关键词》报告,2015年上半年,我国较有规模的众创空间不足20家,而随着国家及地方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以及“双创”热潮的席卷,如今已有超过1.6万家众创空间在全国各地“开花”。这些众创空间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创业热情高涨的城市出现,在嘉兴、扬州等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兴起。
报告表示,2015年是众创空间迅速崛起的一年,政府的政策支持作为其背后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国务院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众创空间颁布多项政策,对众创空间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其次是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和指导,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予以落实,推波助澜加速众创空间的发展。
具体的讲,政府一方面在资金上予以众创空间一定的补助或奖励,如天津对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分级分类给予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助,用于初期开办费用;苏州对市级认定的众创空间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另一方面对于小微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如苏州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0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看似繁荣的众创空间,其实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一方面,同质化现象体现在于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类型同质化,比如提供工商注册、企业培训、办公服务等,几乎成为了所有众创空间的“标配”,甚至有些众创空间的商业模式、运营理念都如出一辙。如何可以独树一帜,找到自己特有的运营模式成为众创空间创始人亟待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众创空间的核心在于通过一定的机制挖掘到好的项目,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众创空间吸引到的项目都是一些APP开发或是O2O运营,在项目类型上存在着许多雷同,创新项目并没有那么多,项目的同质化致使很多众创空间缺乏核心竞争力。
记者此前在《创业孵化如火如荼 造血模式尚待探索》以及《深圳“地库”倒闭 国内孵化器盈利之路在何方?》两篇文章中提到,国内孵化器的盈利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做二房东,向入驻企业收取房租。二是免费邀请项目入驻创业园区,相关成本折算成股份。
而前一段时间倒闭的深圳“地库”孵化器则源于入驻率太低;资源有限、竞争压力大和同质化严重。众创空间作为一个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方便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如何为创客们提供更多包括导师资源、法律财务顾问以及融资方面等软件服务都值得商榷。更不用说均在摸索阶段的众创空间如何盈利。
投中报告最后指出,众创空间的“高烧”,营造出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繁荣景象,若想繁荣之景不会成为破灭的泡沫,而是长久的存在,政府就必须冷静的思考众创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要从大水漫灌式的财政奖补转型为精确滴灌式的有针对性扶持,注重众创空间的差异化和专业化,防止一拥而上的空玩概念。适当降温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