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金经理管理两三只产品是比较正常的,如果基金规模比较小,管理四五只也问题不大。但管理几十只,估计连基金名称都记不全,做好投资的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基金数量迅速扩容,基金经理人才荒在加剧,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产品的“一拖多”现象愈演愈烈,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数量最多的已经达到30只。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拖多”现象对指数或固收类产品业绩影响不大,但对主动管理基金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多一人管30只基金
6月20日,鹏华基金旗下中长期纯债型基金鹏华丰茂开始募集,资料显示,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祝松已是鹏华普天债券、鹏华丰润、鹏华产业债、鹏华丰华等4只债券基金(若有A、C份额合并计算,下同)的基金经理,并与王宗合、彭建辉、刘方正、初冬共同管理着鹏华金城保本、鹏华弘泰、鹏华双债加利等3只产品,加上新基金鹏华丰茂,祝松参与管理的基金数量将达到8只。
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鹏华另一位基金经理李君身上。6月20日开始募集的灵活配置型基金鹏华兴益,李君将出任基金经理,而李君当前已经在单独管理鹏华兴华、鹏华弘安、鹏华兴利等3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并与袁航、刘太阳、刘方正等共同管理鹏华弘盛、鹏华弘利、鹏华弘泽、鹏华弘润、鹏华品牌传承等5只基金。如果加上正在募集的新基金,李君单独管理的主动基金将达到4只,参与管理的主动基金产品将多达9只。
其实,祝松、李君并非基金行业“一拖多”最多的。统计显示,博时基金的陈凯扬是全市场管理基金最多的基金经理之一,其单独管理的基金数量高达30只,参与管理的基金达到32只,他管理的产品多是中长期债券和货币基金。天弘基金刘冬以19只基金的管理数量紧随其后,刘冬管理的基金主要是被动指数型基金。
从全行业看,基金经理“一拖多”已是普遍现象。目前全行业1320位基金经理,管理3049只基金产品,人均管理基金数量为2.31只;从基金公司来看,万家、鑫元、兴业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均管理基金数量为4.17只、4只、3.71只,在各基金公司中位居前列。
凸显公募人才荒
主动产品业绩或受影响
基金数量迅速扩容、基金人才相对短缺,是造成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全市场基金数量多达3049只,而去年同期为2313只,一年增长了31.82%。
北京某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一方面,今年以来固收类产品发行较多,基金数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基金经理变动加大,人才流失加剧,公司普遍面临基金经理人才短缺的局面。
北京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认为,基金经理‘一拖多’主要是基金公司‘老人’不够,而基金数量增加过多。一般而言,一个基金经理管理两三只产品是比较正常的,如果基金规模比较小,管理四五只也问题不大。但管理几十只,估计连基金名称都记不全,做好投资的难度可想而知。
该基金研究人士称,基金经理“一拖多”说明了很多问题:一是公司本身实力欠缺,投研团队和产品数量不匹配,在产品线的规划上对自身管理能力缺乏清晰的认识;二是团队培养跟不上公司发展,如果多数基金经理管理产品在4只以上,说明公司投研团队是不够的。
谈及基金经理“一拖多”对投资业绩的影响,该研究人士表示,如果同时管理的基金投资范围比较窄,基金类型比较一致,对投资业绩影响比较小;如果基金产品投资范围比较宽泛,投资类型多样,投资业绩影响会比较大。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基金经理“一拖多”对业绩影响因素包括两种:一种是基金类型。如果管理的都是同类型指数类产品、债券基金或货币基金,对这类产品的业绩影响不大;但对灵活配置基金、混合基金等主动管理基金影响就比较大;第二种是基金规模,如果基金规模相对偏小,即便是主动基金多管理几只影响也不大。如果基金规模较大,同时管理较多产品就会受到明显影响。
“如果基金经理管理了很多投资类型不同的基金,基金的规模大小不一,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从基金公司角度而言,如果基金规模小又去专门配置基金经理,从成本收益考虑,公司会不划算。” 该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