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前11月互认基金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北上”的香港基金在内地销售总额达100.59亿元人民币,扣除赎回及分红之后,录得净申购达81.83亿元人民币。
从单月销售数据来看,前8个月香港基金的申购额逐月递增,并在8月份达到最高水平。数据显示,1月份香港基金内地销售额只有4205.29万元,2月份也只有1.61亿元,3月份申购额一举增至5.39亿元,随后的4~6月三个月的申购额都维持在7到8亿元。随着香港股市7月份开始一路走强,恒生指数在9月9日上冲24364点的高点,7、8月份香港基金的申购份额也同步出现暴涨,申购额分别达到13.32亿元和41.42亿元。不过,9月以来,受到相关基金主动限购控规模的影响,香港基金的销售额明显下降,9月、10月、11月的销售额分别为8.43亿元、3.9亿元和3.46亿元。
去年12月18日,首批香港互认基金的注册正式拉开中国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的序幕,时隔一年,“北上”的香港基金已达6只,“南下”的中国内地基金数量达到48只,其中有2只为伞形基金。基金数量上南热北冷,但是销售额却是南冷北热,数据显示,“南下”的内地基金持续遇冷,48只基金前11个月累计销售总额只有1.36亿元,扣除赎回后的净申购额为9754.13万元。
尽管北上的香港基金受到了内地投资者的追捧,但是由于基金类型、投资范围等因素的不同,6只香港基金的业绩差距较大。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今年以来收益最好的是恒生中国H股指数基金,收益率达21.34%;中银香港全天候中国高息债券基金、摩根太平洋证券基金人民币、摩根太平洋(601099,股吧)证券基金美元今年以来收益率均超过10%,分别为14.77%、12.60%和11.60%;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人民币累计和现金分红两类份额的收益率分别为6.54%、6.4%,建银国际旗下国策主导基金是唯一一只出现负收益的香港互认基金,今年以来亏损14.29%。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销售的规模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将不超过50%。截至10月30日,6只香港基金规模合计约335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这6只香港基金10月底时能在内地销售的规模约为167.5亿元,与10月底的累计净销售总额84.84亿元相比,总销售额度已占用约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