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周岁” 跨境双向投资期待“开大窗”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11-17 17:35:11
新华网上海11月17日电(记者 潘清 桑彤)作为连接沪港两地证券市场的特殊桥梁,沪港通17日迎来“周岁”生日。过去一年来,虽然沪港通总体“温度不高”,但平稳运行,并且经受住了两地市场巨幅波动的考验。两岸业界期待,以其为“模板”的跨境双向投资开放打开更大“窗口”。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正式开闸。基于“本地原则”的机制设计,沪港通让两地投资者得以最大限度地沿用自身市场的法律法规、交易习惯投资于对方市场,因而被视为“以最小制度成本换取最大市场成效”的重大创新。

与起步之初的热度相比,过去一年,沪港通的总体表现似乎有些“偏冷”。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沪港通累计交易金额2.13万亿元。其中,沪股通共230个交易日,交易金额1.54万亿元;港股通共225个交易日,交易金额5898.6亿元。同期,沪股通和港股通累计使用总额度1207.06亿元和921.48亿元,使用比例分别为40.24%和36.86%。

在业内人士看来,沪港通总体“温度不高”,且呈现“北热南冷”格局,与多方面因素相关。

几乎与沪港通开闸同步,内地股市走出一波“快牛”行情,表征两地市场估值差异的恒生AH股溢价指数今年7月初曾一度飙升至154.11点的历史高点,11月16日收盘仍高达约140点。

“A股相对于H股高达约四成的溢价,使得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国际投资者对其采取谨慎观望的态度。而在内地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本土‘富裕’资金也更愿意选择交易更活跃的A股市场作为栖息地。”东方证券分析师左剑明说,这使得两地市场都难以对对方资金形成强大的引导作用。

此外,今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沪港两地市场相继出现剧烈调整,这也导致了两地投资者投资热情的“降温”。

不过,这并不妨碍两地业界继续以乐观态度看待沪港通。“沪港通是一座天天开放的大桥,而不是一场音乐会,无法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上座率来衡量它的成败。”作为沪港通机制的积极推动者,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说,沪港通的价值“可能需要两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仇彦英也表示,作为一项全新的合作机制,沪港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加强两地资本市场的联系,而且在于增强中国在国际资本舞台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巩固上海和香港两大金融中心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沪港通不仅为境内投资者用人民币投资香港市场提供了通路,也增加了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投资渠道,便利人民币在两地的有序流动。”仇彦英说,从这个角度而言,沪港通已经成为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发展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动力。

业界认为,过去一年间,沪港通机制不断完善,且保持平稳运行,为诸如“深港通”、“沪伦通”提供了可复制样本,内地股市国际化进程也明显加快。

目前,连接深圳和香港股市的深港通正在积极筹备之中。尽管正式开通尚未有时间表,鉴于深圳市场更多的是中小板和创业板,深港通仍被业界普遍预期“有助提升两地中等市值股票估值水平及流动性”。

根据10月末发表的《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两国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互联互通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至此,一个联通全球重要新兴市场和“资深”发达市场的“沪伦通”就此浮出水面。

跨境双向投资开放的提速,与人民币在全球货币市场的日趋活跃密切相关。星展香港经济研究部副总裁周洪礼表示,尽管在人民币跨境贸易渐趋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下,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增速或有所放缓,但预计到年底仍有望维持在约9000亿元的规模。

庞大的离岸人民币规模拥有强烈的投资及回流需求,这为跨境双向投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机遇。“沪港通的启动开了一扇‘小窗’,期待在加快完善制度、提高监管水平的基础上,跨境双向投资可以不断开启‘大窗’。”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教授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