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
来源:信息时报 发布时间:2015-11-21 08:43:19
一周关键词

因上半年股市出现系统性风险而采取的各种稳定市场的权宜性措施中,IPO成为最先解禁的急先锋。A股在消息公布后表现出来的坚韧强势,倒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市场下跌与IPO无关”的论断。

尽管原理上IPO并不天然地与市场涨跌有关,不过A股过往总是给人以“有关”的经验,若非如此,也不至于IPO在紧要关头总被监管层当作“救市”措施之一,自有股市以来,发发停停的常态,对应着的正是市场行情的涨涨跌跌。面对如此怪象,人们也许只能从制度的不完善上去寻找原因才能较好地加以解释。

其实,市场化的市场中,IPO节奏的控制是市场参与各方就能自觉完成的事。行情高涨,市场估值较高,发行人当然都想此时趁热打铁,卖个好价钱;行情低迷,市场估值较低,除非迫不得已,理性的发行人一般都会等等再说,否则估值太低要吃亏。说到底其中的关键就是发行定价的问题。A股一二级市场长期脱钩,不管行情冷暖,只要IPO大门开着,就有源源不断的发行人拼着老命赶场上市,发行的价格似乎很好商量,因发行人会有许多法子让自己不至于吃亏。于是,似乎大门的开关也就只能靠监管层牢牢掌握,开关之间,也就可以体现某种政策意图。

这也许是未来注册制必须实施的原因之一。回顾A股历史,围绕IPO的各种制度设计,可谓令人眼花缭乱,但给人的感觉是难以一碗水端平,利益的分配总处于倾斜状态。就算现在的“征求意见稿”,感觉也改变不大,但有不少人认为预交款制度取消是巨大的进步,其实最开始的市值配售制度就没有预交款这一项,这样的说法只能说明上一轮的预交款设计是一种退步?当然,因注册制方向明确,带发审的“IPO新政”也注定具有过渡性质,却也没必要过度吹毛求疵了。

就二级市场而言,目前的发行节奏控制在监管层的手里,倒也是一种幸事。不过,正如笔者之前所说,人为的集中发行方式,尽管有提高中签率之一说,却在客观上造成市场的动荡,所谓的与行情“无关”也就变得不可信。在没有预交款制度之下,集中发行实质上已失去意义,“市场化”的方法应是成熟一家上市一家,均匀发行尽管让追新者中签率不高,但也让二级市场投资者可以慢慢地忘记IPO的存在,尽心地将精力放在投资之上,而不是眼下这种将IPO当作一次打新节日的局面。林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