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岗上孕育新产业——贵州关岭探索石漠化治理和精准扶贫调查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11-26 12:35:10
新华网贵阳11月26日电(记者王念、罗羽)石漠化面积逾540平方公里的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近年来实施“生物治理﹢产业扶贫”,逐渐走出了一条既“妆点”山坡又鼓起村民钱袋的路子。昔日的乱石岗上,青色的花椒树、李子树以及火龙果等经济作物先后开枝散叶结出硕果,成为生态治理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绿色产业“两条腿”走路

“以前这12亩石漠化荒地种玉米,亩产最多200斤,按市场价5角一斤算,不过1200元。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火龙果,一亩地300元,12亩就是3600元,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合作社的火龙果卖出后又能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看着荒坡上长出的一排排绿色火龙果作物,关岭县花江镇莲花村村民黄信江感叹道。

“莲花村去年之前还是贫困村,全村25平方公里面积,石漠化约占十分之六。”驻村干部周齐兵介绍,为了既治理石漠化,又推动村民脱贫致富,2014年初,县农业、扶贫等部门根据莲花村的低热河谷气候特征,引导该村成立合作社,流转石漠化土地1200多亩,带动135户、650多人种植火龙果。这项特色产业既美了荒坡,又富了村民。

关岭是贵州石漠化现状最复杂、等级类型最齐全、分布面积和范围较大的区域之一,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全县1468平方公里的37%。同时,关岭还是贫困县,石漠化山区正是贫困人口聚集区。

关岭结合当地条件,因地制宜,通过引导石漠化地区种植经济作物,积极探索石漠化土地得到治理、贫困户(村)经济得到改善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县建成花椒基地2.7万亩,为项目区农户平均每户带来1.6万元以上收入;引种建成火龙果示范基地2.3万余亩,项目区农户1.2万人实现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

转产:给老百姓吃“定心丸”

尽管玉米等传统作物广种薄收,但要想让老百姓调整产业结构、转种火龙果等新经济作物可不容易。周齐兵说,原因在于老百姓承担不起风险。

关岭打出多套组合拳,从资金、技术等关键环节给老百姓吃“定心丸”。板贵乡推行“项目扶持﹢金融支持﹢技术指导﹢农户经营”的种植模式,农户在转产完成5亩火龙果种植和管护后,可享受政府每亩3000元的补助、每亩2000元的贴息贷款扶持以及农业技术部门定期的指导和培训。

莲花村探索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以合作社为核心推行“442”分配方式,即村民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除了有300至4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作价入股,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转化为村集体和农户的股权,火龙果销售收益由合作社、农户、村集体按4:4:2的比例分成。

“光是合作社每年按时发放的土地流转费,村民就没有了风险。”莲花村村主任黄显友说,加上分红,更是稳赚不赔。此外,合作社为社员及其家庭成员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村民也有了就地务工机会。

“两条线”严保“底子”广开“路子”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品牌则提升产品价值。”关岭县农业局局长江华雷说,就像火龙果,即使产品再好,如果老百姓背上“地摊”卖,金果子也卖不出好价钱。产品有销路,老百姓有钱赚,以产业推动石漠化治理和精准扶贫的步伐才能越走越稳。

围绕保质量、创品牌、扩销路,关岭探索构建了以加工企业和产业联合协会为重心的“两条线”。

花椒产业建立“市场﹢加工企业﹢农户”一条线。加工企业收购花椒保障椒农利益,收购覆盖全县2.7万亩椒园,成品统一推向市场,有利于产品品牌推广和提升。质量监管体系倒逼椒农提高种管水平和原材料质量。

火龙果产业建立“经销商﹢产业联合协会﹢农户”一条线。政府有关部门强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引进生产技术,建立产品种管标准化体系。同时积极申报“关岭火龙果”地理标志保护。全县火龙果相关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组建产业联合协会,对产品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销售,进一步打开市场。

“政府还创建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拓销售渠道。”江华雷说,目前打造的“板贵花椒”系列产品和“关岭火龙果”这两个较大品牌,知名度正在逐步提升,市场空间也在打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