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彗星来的那一夜》
成本:5万美金
一个彗星经过地球的夜晚,八名朋友在家中聚会。
关于彗星的不详传说为聚会平添不安的情绪,餐桌上的对话也流露出诸多蹊跷异常。
突如其来的停电后,事态的诡异渐渐超出了预料。
影片的场景完全局限在一所民宅和附近百米内的街区内,在平淡无奇的视觉表象之下,埋藏了质地坚硬的科幻内核、精深的前沿物理理论。
与其说这是一部商业科幻电影,倒更像是一段量子物理理论的具象化演示。
根据多世界诠释,生活中每个人的每个选择,都在不停地创造彼此独立的平行世界。
影片假设了这样一种情况,在彗星的作用下,这些平行世界之间产生了通道,被区隔的人群获得了互相接触的机会,并引发一连串变幻莫测的后果。
如果不是聚精会神地边看边思考,观众很快就会迷失在主创精心打造的思维陷阱中。
导演詹姆斯·沃德·布柯特声称花了整整一年编写和推敲剧本,并且自信地宣称,观众能找出几个bug,那就是他们故意安置了几个bug。
场面调度十分精心,每个镜头都有条不紊地交代了一些相关信息,以待慢慢拼出真相,没有哪个镜头是多余的。
电影就像充满自信的侦探小说家,把所有线索抛出,公然挑战观众解谜。
也拥有一流魔术师的误导技巧,在你瞪大眼睛观察、以为奇迹即将发生时,他们早已完成了关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