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客户王先生刚从某网贷平台拿到4万信贷,不到半月便突然猝死。当在朋友圈看到客户的讣告时,业务经理刘女士变得不知所措,这是她入职不到两月接手的第一个客户。想起放款资质审核时,王先生的征信堪称完美: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在深圳有两套房子还有私家车,并且负债总额也不算高。唯一让她感到不解的是,客户在贷款时反复强调不要告诉他的妻子。
第二天一早,刘女士便带着催收去王先生家了解情况。经调查客户确实意外死亡,不过客户妻子以不知情为由坚决拒绝还款,让整个事情变得非常棘手。经过多次沟通,这笔借款最终以坏账注销,这意味着刘女士不但拿不到提成还要被扣去坏账2%的绩效。事实上,这只是P2P信用贷黑幕的冰山一角。
骗贷,让平台防不胜防
30%甚至更高的年化,还要审核材料,贷款额度一般只有三五万。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还有人会去找网贷平台借款。如果你是一个征信良好的工薪族,你当然想不通,就这点钱,套套信用卡就够了。事实上,对于很多有征信污点,自由职业或小本生意的群体来说,别说银行贷款,哪怕办一张额度稍高的信用卡也是极其困难的。正是因为不上征信小额融资需求的广泛存在,给了小贷和P2P平台发展业务的机会。
而这一点也被部分居心不良的人利用。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骗贷”一词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
P2P信用贷在放款前,不要求征信,通过查看客户基本资料。比如学生会要求你的学生证和学籍证明;工薪层需要查看社保流水;经营人员要查看工商执照等,然后综合决定放款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
在实操中,平台对于借款人并没有强制约束力,如果借款人单纯为了骗贷,是很难鉴别的。“你不可能为了几千或万把块去找专职催收或起诉到法庭,要回来的钱可能还不够成本呢。”某平台业务负责人曾告诉笔者,就怕遇到不在乎个人信誉的借款人,你给他(她)亲朋好友打电话,或者威胁提起诉讼,他完全不在乎。有时候,为了提高额度,部分人甚至与内部人士或第三方机构联合作假。这种因骗贷导致的损失,比单纯的借款人破产或意外原因还不上款更恐怖。
话说回来,既然平台选择了这样的业务,就很难从根源上避免恶意骗贷的存在。P2P平台只能寄希望于风险覆盖,通过提高贷款利息来弥补损失的可能。但无论如何,骗贷的存在会加剧平台的运营风险。
私单,成为员工的提款机
P2P平台业务人员底薪普遍在2000-4000之间,收入主要靠业绩提成。为了拿到更多提成,接私单已成为目前业内的普遍现象。
在这里,先说一下“私单”和“外单”的区别。在P2P信贷领域,大量的平台同时存在并相互竞争。不同平台的业务人员会经常联系,并有固定的交流群。因为每个平台的起点和审核标准不同,同一个客户可能在这个平台无法贷款,去到别的平台却能通过,业务人员为了增加收入将自己的客户介绍给同行,并收取贷款金额1%的好处费。
对于外单,一般来说平台不会过多限制,毕竟是正常审核的放款,也能增加业务量,但“私单”却是绝大多数平台明令禁止的行为。所谓私单,是指部分急缺钱又拿不到贷款的客户,通过业务人员介绍或帮助顺利拿到贷款,并按约定私下将贷款金额的10-15%给到介绍人。
以网贷之家发展指数评级某百强平台为例,其业务人员根据业务量起点不同,业务提成在1.8-2.3%之间。月累计放款15万以内,可以拿到1.8%的提成,超过15万可以拿2%,超过20万可以拿到2.3%。也就是说一个正常放款10万的业务员,提成也不过在2000元左右,而做一个5万的私单就可以提点5000-7000元。据笔者了解,在今年4月,某平台业务人员通过私单居然拿到超过8万的“外快”。
私单的存在让不满足条件的人拿到贷款,养肥的却是部分业务人员,加大了平台的业务风险,一旦出现逾期或坏账,最终买单的却是平台和投资人。
P2P资产要摆脱纯信用化
自监管办法对P2P网贷提出小额分散(个人20万以内、企业100万以内)的要求后,车贷、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成为各大平台争夺的焦点。但无论是车贷、供应链金融还是消费金融均存在明显的信用贷痕迹。
因为一车多抵的存在,以前认为很安全的车贷也变得不那么放心;而供应链金融,因为担保物的存储和使用,所谓的抵押也逐渐变成摆设;至于火热消费金融、现金贷、校园贷等都是纯信用贷,后两者更是受到政策严格监管。
因此,现在P2P网贷强调的大数据、场景和科技等,都是在无数次试错后悟出的道理,试图通过科技、场景化和大数据来筛选投资人,最终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的目的。因为,P2P网贷不管怎么发展,都摆脱不了金融的属性,而金融的核心在于风控,那些试图通过高利贷覆盖风险损失的模式,显然是与普惠金融的本质背道而驰的。